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宣部把中共高官教育得越來越壞

2011年9月6日

中共老黨員姚監復認為,權為民所授,人大沒有授予中宣部壟斷思想意識形態的大權;政府內設有新聞出版署,應由國務院領導,而不歸中宣部管轄;黨代會、黨章也沒有授予中宣部打壓言論自由的權力。

不許拍!圖片來源: AP

中共中央宣傳部歷史上名聲就不好,被稱為「思想沙皇」。陸定一老部長概括為,中宣部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今年批判這個人,明年批判那個人。從批判文藝界的「胡風反革命集團」,到批判自然科學界的生物學的摩爾根、化學的共振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等,都有中宣部的粗大黑手的介入。只有短暫時期曾任宣傳部長的朱厚澤被譽為最好的部長,他留下了「寬容、寬厚、寬松」的人性的名言,也因此被趕下了台。到了21世紀,文革發動已過去45年了,中宣部仍舊以思想沙皇的身份,打壓言論自由,一而再、再而三嚴令媒體不得報導、評論溫州動車事故,報刊、電視上的熱門新聞突然間銷聲匿跡了。老百姓無從知道事故真相、處理過程,以及高鐵的隱患和教訓了,失去了知情權、參與權。中宣部的權利太大了,超越了憲法和黨章,企圖壟斷思想與輿論,打壓一切不聽指揮、堅持正義、真理和良心的媒體與新聞工作者。權為民所授,什麼時候人民給予中宣部如此大權?最高權力機關——人大沒有授予中宣部壟斷思想意識形態的大權;政府內設有新聞出版署,應由國務院領導,而不歸中宣部管轄;黨代會、黨章也沒有授予中宣部打壓言論自由的權力。因此,中宣部應當自覺地從「思想沙皇」的僭權地位上退位,把伸得太長的手縮回來,管好中宣部應當管好的自己應管的事,黨要管黨!

中宣部理應做好的分內之事,就是黨要管黨,要教育和管好共產黨高級幹部思想這件頭等大事,應正名為「黨內高幹教育部」,而不要眼睛向外,打什麼「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而要查看內部:教育防止黨內高官「自由資產階級化」,共產黨高官自由地腐化墮落成極端自私自利的權貴資產階級分子,成為貪污腐敗的刑事犯。中紀委處長李永發撰文在《炎黃春秋》2011.08期上公佈了一個地委書記的內心自白,這位高幹羅萌國原任廣東茂名市委書記,被檢察機關刑拘後,公然揚言:「我要是真進去了,茂名官場就沒有一個好人了。不腐敗不是官,像我這樣級別的,誰不能供出來百十來個人?我是腐敗分子,我的上任不是嗎?我敢肯定,我的下任絕對還是。不就是腐敗分子提拔腐敗分子,腐敗分子反腐敗嗎?」好一個「腐敗分子反腐敗」、「上任、下任絕對是腐敗分子」的結論,對於從早到晚反復宣傳「三個代表」的中央宣傳部,這個貪官自白對於丁關根作出的我們黨始終是「三個代表」的結論真是個尖銳的諷刺。我們相信,這位一個代表也不代表的高幹書記平時一定在黨代會上、黨課中高唱「三個代表」。我們也知道,江西省副省長程長清,這位貪污犯被槍斃之前,他擁有「三個代表典型」之類的崇高稱號,因為他講「三個代表」講得好。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克傑,在貪污事發被判死刑之前,在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節目中,講他的成長史,他的「三個代表」學習心得,都是講的津津有味的。至於上海市委書記、政治局委員陳良宇在判刑入獄前的「三個代表」、「四項基本原則」的長篇報告,更是講得頂呱呱的。我們的思想沙皇中宣部,恰恰沒有對這些高幹進行最基本的教育:貪污腐敗絕不是「三個代表」題中應有之義,貪污絕不代表先進文化,也不代表先進生產力,更不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一個代表也不代表。教育者應先受教育,建議中宣部集中力量教育黨的高幹,黨要管黨。其身正,不令自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中宣部可以更名為黨內幹部宣傳教育部,先教育好自己的高幹,別只當打手。

還有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現在中宣部的宣教方式實際上為黨培養造就了一批表演絕佳的政治兩面派,思想上雙重人格的兩面人。在機關、在會上、在文章中,這些雙重靈魂的高官表面上是宣傳「三個代表」的好手、正人君子、優秀黨員、第一書記,;但是,骨子裡在家中行賄者面前、在情婦石榴裙下、在權、利、名、色面前是「自由資產階級化」的貪官、淫棍,思想品質、道德極為低下的人類渣滓。這樣的滿口仁義道德、真正男盜女娼的靈魂上的兩面派,正是中宣部的兩面派方式宣傳教育下的必然產物。因為,中宣部本身就是兩面派;歪曲事實、顛倒黑白的兩面人,中國明明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現實,偏偏說成是社會主義,還想逼使老百姓承認:頭上長角的梅花鹿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大躍進、人民公社化、文革幾千萬人非正常死亡的大浩劫是「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光輝任務。這種自欺欺人的中宣部式兩面派的教育必然培養出一茬又一茬可持續發展的黨內高官兩面派,出現腐敗高發態勢下與時俱進的具有雙重人格的特權階層。這將是未來黨史必將記錄的中宣部的重要政績,可惜是不光彩的,但這是史實。

作者:姚監復

作者簡介:姚監復,1957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曾任中國農機研究院工程師,原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國務院農村工作研究室研究員。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協作研究員。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