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岡復交 山雨欲來風滿樓?

邱璧輝(台北特約記者)2016年3月18日

中國和非洲國家岡比亞日前宣佈復交,台灣藍營直指北京對蔡英文示警,綠營則批馬英九總統的外交政失敗,學者有不同解讀。

China Beijing Aussenminister Wang Yi und Neneh Macdouall Gaye
中國外長王毅與岡比亞外長蓋伊簽訂復交協議(3月17日)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hotoshot

(德國之聲中文網)非洲國家岡比亞 (Gambia)及中國大陸17日同步宣佈恢復外交關係,台灣政府發表聲明表示遺憾。岡比亞曾兩度與台灣斷交,最近的一次斷交是在2013年11月14日,迄今已經2年4個月。當時岡比亞急於和北京建交,但北京可能基於兩岸"外交休兵"的默契,不願挖台灣牆腳,沒有立即答應。岡比亞也曾在1974年至1995年間承認中國,如今又與中國大陸成功復交。中、岡為何選在這個時機復交?為何北京選擇的是岡比亞,而不是其他國家?此舉傳遞了什麼樣的訊息?台灣各界有不同的解讀。

警告蔡英文?

由於台灣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即將在5月20日就職,她的就職演說內容對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具深遠的影響力。藍營的許多人一聽到中、岡復交的消息,立刻聯想到,是不是北京想藉此給即將全面執政的民進黨政府一個警告。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就持這種看法,他認為北京想藉此告訴蔡英文:雖然過去許多中、南美國家想要和台北斷交,再和北京建交,但北京的"善意"阻止這樣的事發生,所以兩岸在過去7年多外交上可以相安無事。龐建國稱:"但是如果蔡英文當選後不能在兩岸關係上,接受'92共識'或對'兩岸同屬一中'作出讓北京可以接受的陳述,大陸便會以各種動作來警告蔡英文",包括類似的外交手段。

打臉馬英九?

民進黨主席、總統當選人蔡英文以三點聲明回應,表明兩岸間在國際上的針對性的競爭,無益於兩岸關係的正常發展。民進黨立委蘇震請則抨擊馬英九總統過去的"外交休兵"政策錯誤,讓台灣優秀的外交團隊荒廢8年。民進黨立委陳其邁認為,中、岡宣佈復交的時間點,刻意挑選馬英九總統人在友邦訪問期間,擺明是要給馬總統難看。對於岡比亞和北京建交,正在出訪友邦進行"久安專案"的馬英九總統表示強烈不滿。

曾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副主任的張國城教授稱,兩國建交有一定的程序,岡比亞和北京建交,雙方應該已經醞釀了一陣子,而非"即興之作";但是此舉還是帶給台北許多壓力。張國城稱,此舉對馬英九施壓的意味比給蔡英文施壓的意味還濃。"北京很可能希望馬英九在未來的兩個月內,對'兩岸統一'作出更多的貢獻。"

張國城認為,馬英九多年來只堅持"不統、不獨、不武",卻沒有對"兩岸統一"提出具體的做法和時間表。北京有可能在最後的時間,對馬英九施壓,期待馬英九作出進一步讓北京滿意的表態。

岡比亞總統賈梅2012年6月訪問台灣,受到總統馬英九迎接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Taiwan Presidential Office

選擇岡比亞 謀定而後動?

對於北京選擇岡比亞作為"起手式",而不是選擇其他絡繹於途想和北京建交的國家,龐建國認為,北京選擇岡比亞應該是經過考量的。岡比亞不是台灣的邦交國,中、岡復交沒有直接損害到台灣22個邦交國的數字,所以此舉"對台灣的實際傷害並不大,但絕對可以讓台灣有感覺"。龐稱,北京"有手段,有方法,對台灣情勢理解,何時該出手,出手的輕重都經過精心算計"。蔡英文5月20日的就職演講是關鍵,北京如果不滿意蔡的演說,只怕日後會繼續出手,而且出手越來越重。

龐建國還認為,北京此舉主要是針對蔡英文,北京有自己既定的步驟,只是巧合馬英九不在台灣。而且,此舉對馬英九沒有傷害,因為甘比亞早已經和台灣斷交。

施壓三手段

台灣國安局長楊國強日前表示,如果北京不滿意蔡英文的就職演說,有可能使用3種方式對台灣施壓,包括:撤消兩岸協商管道,中止陸客來台以及運用所謂的外交手段。

張國城對此分析稱,如果雙方本來就沒想要協商,那麼撤不撤協商管道就意義不大。張認為,民進黨從打選戰開始就沒有打算和北京協商什麼。而且,投票給蔡英文的選民大概也沒有期望蔡英文政府去和對岸協商任何事情,或達成什麼協議,從選舉結果來看,台灣的民意已經很明白。

張國城還稱,台灣的抗壓力很高。台灣從1970年代就逐漸失去全世界主要國家的邦交,在國際上一直處於孤立,台灣人基本上也已經習慣了孤獨。因此張國城認為,如果"雪崩式的斷交"潮果真出現,當然會引起討論,但不至於造成極大的壓力,迫使蔡英文政府改變他的執政方向。

但張國城同時承認,如果陸客不來,自然會影響台灣的觀光產業,但是主要的旅行業者和航空業者,從他們的股價來看,獲利也不是一直很高;而且一般民眾並沒有因為陸客來台得到實質的利益。所以陸客不來,短期內雖然對台灣有所衝擊,但長期來看,對台灣影響不大。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