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德企業界共同為兩國經貿關係「號脈」

崔牧
2019年3月27日

德國工業聯合會今年1月發布了一份針對中國的綱領性文件,要求歐盟在對華經濟關係中採取更強硬姿態。德國工商大會對此持反對態度。而德國中國商會則代表在德中資企業的利益。看似水火不容的三個協會,本周二在柏林共同舉辦了一場「中國日」研討活動。

Deutschland China Day 2019 in Berlin
從左到右依次為:寧德時代的岑特格拉夫、海爾的孫瑤、歐洲管理技術學院的普拉特納教授、拜耳製藥的康特爾、蔚來汽車的張暉 圖片來源: DW/M. Cui

(德國之聲中文網) 這三家協會,其實在往年也聯合舉辦過類似的研討會。但是今年的情況有些特殊。近一年來,歐中、德中經濟關係時常讓歐洲各界感到擔憂,無論是咄咄逼人的中資海外收購,還是進展緩慢的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或是華為設備所引發的安全疑慮。面對這些擔憂,德國工業聯合會(BDI)、德國工商大會(DIHK)、德國中國商會(CHKD)儘管立場迥異,卻依然按照傳統共同舉辦了"中國日"研討會。

今年的研討會主題是"合作夥伴與競爭對手 - 中德經貿合作的新常態"。活動一開始,中國駐德大使吳懇就對"政界、輿論界等渲染中國威脅論"表示遺憾。他向德國各界喊話:"零和博弈的思維不可取",認為同為外向主導型經濟體的中德兩國應該在競爭中加強合作,並且"歡迎更多的德方企業參與德中經濟互動"。

德國經濟部外貿司司長尼科林(Andreas Nicolin)則在隨後的演講中回應了"競爭中加強合作"的說法,指出經歷了40年改革開放的中國,如今已經成為了與德國、歐洲平起平坐的合作夥伴,同時也是競爭對手。他認為,競爭並非壞事,反而能夠進一步促進各個行業的創新。

中國是否值得害怕?

在兩國政府代表的發言後,舉辦本次研討會的三個協會代表開始了"三方對話"環節。德國工業聯合會理事邁爾(Stefan Mair)表示,由於中國已經不僅僅是合作夥伴,而且也成為了競爭對手,因此歐洲人"必須做好自己的功課",在創新能力等多個層面加強自身實力。而在此過程中,歐洲形成統一的對華立場非常重要。

相比邁爾,德國工商大會對外經濟部門主任特萊爾(Volker Treier)則更加願意強調中歐經貿關係中的"夥伴"色彩。他認為,既然中國已經成為了德國的最重要外貿夥伴,那麼現在的關鍵問題就應該是"如何去實現雙贏"。他在講話中還提到了當前廣受爭議的中國"一帶一路"拉攏了義大利、希臘等南歐國家的問題。特萊爾說,不管是希臘的比雷埃夫斯、還是義大利的第裡雅斯特,接受了中國投資之後,並不意味著單方面依賴中國,"出了巨資的中國人,反過來也依賴於這些港口今後的良好發展。"

而德國中國商會總幹事段煒則在此環節中批評德國政界近年來對中國議題的渲染。他認為,德國近期連續兩次修改《對外經濟法》,收緊外資審核門檻,這些舉措都是針對中國。段煒指出,德國各界許多人在猛烈抨擊中國時,往往並不真正瞭解中國,甚至根本沒去過中國。他因此呼籲,"不要盲目地去害怕中國"。此外,他也對駐華德國企業抱怨營商環境惡化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德國企業之前幾十年一直在中國享受超國民待遇。現在只不過是與中國本土企業一視同仁而已。這就是一種公平。"

企業界:全球化時代不分你我

在"三方對話"之後,德中兩國的企業界代表也加入了討論。正在德國圖林根籌建電動汽車電池工廠的中國寧德時代公司強調,"我們既是中國企業,也是德國企業。"而在慕尼黑設有研發中心的中國電動車新興廠商蔚來汽車的德國區經理張暉表示,汽車行業為代表的工業界,產業鏈早已全球化,"我們生產的汽車,50%的供貨商都來自德國或與德國有關,所以各方都獲利。"他還透露,之所以在還沒有大舉進軍德國市場時就先在慕尼黑設立研發中心,是為了招徠當地的年輕專業人才。

對此說法,德國拜耳製藥集團的坎特爾(Verena Kantel)也立刻表示贊同。她透露,拜耳集團近年來將許多研發工作都設立到中國,也是因為"清華等頂尖高校能夠為我們提供傑出的專業人才"。除此之外,中國市場的大數據優勢、從事數據分析的眾多中國小型企業,都為製藥行業的研發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不論是在華德企、還是駐德中資企業代表,他們在討論環節中都認為,德中兩國不同的文化並沒有對企業的運作構成明顯阻礙。相反,不同的文化還很適合跨國運作的企業相互學習、借鑑。中國海爾集團德國分公司的孫瑤對此歸納到:"其實,不同行業之間的差異,要遠遠大於所謂的文化差異。"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