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德對話論壇:經濟危機時期的社會穩定

2009年10月18日

10月16日,由法蘭克福書展德國圖書訊息中心(BIZ)、歌德學院北京分院以及德國海因裡希‧伯爾基金會駐北京辦公室在法蘭克福書展上共同舉辦了一場中德對話。主題圍繞什麼是社會穩定,中國的社會穩定狀況,以及經濟危機背景下社會穩定如何得到保障等。

圖片來源: AP

主持這場中德對話的是伯爾基金會主席成員之一烏米斯希女士,代表中方參加討論的是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於建嶸,德方嘉賓是德國當代最著名的政治學家、社會學家之一,法蘭克福學派成員克勞斯‧奧菲教授。

烏米斯希女士直入主題,描述了中國與西方民主國家大相徑庭的地方:"中國沒有獨立的司法制度,沒有自由選舉制度,沒有德國人熟悉的代表勞方同資方進行談判的獨立工會。所以我很想請於教授介紹一下,在一個專政體制下社會穩定是如何形成的。"

於建嶸:中國社會總體穩定

在回答主持人的問題之前,於建嶸首先明確了中國社會總體上是穩定的觀點,根據有兩點:"第一,中國的中央政府的政治統治是統一的。我們可能知道目前有些地方政府有點'不聽話',但是還沒有一個地方政府公開的反對中央政府。第二,中國社會的管理還是有效的。從這兩點我判斷,中國的社會是穩定的。"

於建嶸:少數民族問題引發的騷亂是「對社會穩定構成最大威脅的因素」圖片來源: AP

於建嶸承認,中國的穩定在世界上是不無爭議的,他個人將這種穩定稱為"剛性穩定",而這種穩定同中國的社會制度有直接關係:"大家都知道,中國現在是共產黨一黨執政,這按照西方理論來說不是個民主國家,但對中國而言,一黨執政同穩定並不矛盾。我認為在目前中國改革方面,我們認同世界民主自由等一些基本理念,但我們並不認為中國的民主可以和西方的比如多黨制採取同等做法,我們覺得這條路可能走不下去。我們可以先保持一黨制不變,從縣一級開始,找突破口,至於今後怎麼發展,不一定需要有藍本。"

中國的改革:司法優先 選舉推後

主持人聽到這裡馬上追問:"於教授,您在您的作品中表示,要保持中國的穩定就要進行司法改革。那麼我想問,您怎麼在一黨專制的體制下建立獨立的司法制度?"

對於這個問題於建嶸並沒有直接作答,而是再次強調了"中國不能直接按照西方模式實行改革":"我們認為目前中國工人、農民、市民發生的利益問題,是因為國家不講法律,所以他們才上街的,才到北京上訪。我認為,只要中國加強法治,特別是地方政府按照法律去做,許多問題就不會發生了。所以我們說,司法優先,選舉推後一點,這是根據中國的情況做出的選擇。"

於建嶸把中國的不穩定因素分成三類,包括公民的權益問題,缺乏組織性的群體洩憤事件和因少數民族問題發生的騷亂。余建嶸認為,只有第三類事件涉及到意識形態問題,才是對社會穩定構成最大威脅的因素。

圖片來源: AP

德國學者奧菲:反對「和諧社會」的概念

在整場對話中發言不多的德國政治學家奧菲則明確表示,沒有獨立的司法,沒有獨立的工會,就不可能有社會穩定。特別是在經濟危機時期,沒有對勞方權益的保障,經濟和政治的穩定都無從談起。奧菲教授同時表示,非常反對中國提出的"和諧社會"這個概念,他表示:"穩定正與和諧相反。穩定是社會中各種衝突的一種有序表現。而中國領導層倡導的和諧社會,這個概念在我聽來像是一種威脅:我們都是和諧的,誰不和諧,誰就要受到懲罰。這種做法我非常反對。一個社會從來就不是、也不可能是和諧的。但是一個社會可以規範其自身內含的矛盾衝突,這也是我們為什麼需要民主的原因。"

德國學者:和諧社會並不存在圖片來源: dpa

原定長達一個小時的中德對話由於翻譯設備出故障,臨時改為當場翻譯等耽誤了許多寶貴的時間。以至於討論的主題"經濟危機時期的社會穩定"幾乎沒有出現在雙方表達的觀點中。現場聽眾自由提問的部分因時間關係被臨時取消。總體說來不無遺憾。不過正如主持人在結束語中所說:"今天的對話只是拋磚引玉,誰對這個話題感興趣還可以在討論之後繼續關注。"

作者: 謝菲

責編: 樂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