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日關係有望破冰

2013年3月29日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最近完成外交首秀。接下來,敏感而重要的中日關係問題也將提上議事日程。從種種跡象看,短期內中日關係可望破冰;然而,長遠看,中日關係的走勢難以讓人樂觀。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日關係近期有回暖跡象,破解中日困局的重要訊號,就是中國"密使"即將訪日。據日本媒體報導,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李小林將於3月底訪日,與前首相福田康夫等會談。

李小林是已故前國家主席李先念之女,與習近平從小相識,預計會為他傳話,此行,可以理解為探尋改善中日關係的突破口。

李小林作為"密使"傳話之前,熟悉日本事務的"知日派"外交官王毅升任外交部長一職,以他在日本的人脈和對日本的瞭解,有助於中日緊張局勢的緩解。

一個巴掌拍不響。在中國採取動作的同時,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釋放善意。28日的眾院預算委員會議上,安倍對舉行中日首腦會談表示了期待。他說:"充分溝通有利於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此前,他還說,"我們想對中國說,日本的對話之門一直是敞開著的。"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身邊人士還透露,安倍初步決定春季例行大祭期間不參拜靖國神社,這也是向中方釋放的一個積極訊號。

安倍與中國高官並不陌生。2006年初步當選日本首相半個月後,安倍晉三就選擇了訪問中國。那次被稱為"破冰之旅"的訪問,我全程跟蹤報導,並和安倍有過面對面的接觸。他說話語速不快,面對太多的中日記者,並不像小泉純一郎那樣自信滿滿,甚至還略有點羞澀。

如今,安倍再度掌舵日本,而中國新領導人也開始了外交佈局,恰是翻開歷史新的一頁的契機。中日合則兩利,斗則兩傷,這一點中日高層都能看得到,也看得清清楚楚。

安倍再度當選首相,會給中日關係帶來怎樣變化?圖片來源: dapd

經濟需求能否抵擋民族主義

安倍上台,面臨兩件大事,第一是提振日本經濟,第二是修復民主黨留下的外交爛攤子。這兩件事,都和中國息息相關。

經濟增長,離不開投資、出口、消費者三駕馬車。日本可以投資刺激,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日本的消費難以提振,因此,增加出口才是日本經濟振興的真正利器。

增加出口,離不開中國這個新興大市場。日本輿論認為,日本經濟走向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日交惡使日本經濟受到重創,日本引以為傲的製造業受到影響,汽車、電子等產品對華出口大幅下滑。安倍內閣要使日本經濟擺脫困境,改善對華關係十分重要。

對於中國而言,新政的重要基礎便是維持經濟的增長,這需要日本的資金;環保、新能源領域,也需要日本的技術。我和一些地方政府官員、企業人士接觸得知,由於擔心中日就釣魚島開戰,諸多合作項目停滯。

問題的關鍵在於,經濟利益能否抵擋民族主義?中日因釣魚島產生的爭端,在兩國民族主義者的壓力下,雙方政府都難以退讓,甚至有擦槍走火的危險。但爆發戰爭的風險其實很小,因為當下的世界潮流,不是靠戰爭解決糾紛的時代;因為當下的中國和日本,誰都不希望運用這個最下下策的解決方案。

只要有這個基本共識,那就有緩和的機會。按照事物的發展規律,也是如此。中日關係在最低潮處,必然迎來反彈,這是趨勢,雙方領導人要做的,就是善用機會,或者創造機會,抓住這個趨勢。

中日雙方共同的難題在於,兩國都出現了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對對方的厭惡程度有增無減。中日雙方面臨的症結在於,能否用經濟利益的鎖鏈,擋住滾滾的民族主義洪流。

中國尚可以開動宣傳機器,重拾中日友好那些說法;而日本的安倍政權卻要面對媒體的詰責,稍一示弱,便會被當作把柄,嚴加指責。

然而,政治家是講究實際的,都不會因小失大。短期內中日關係可以走出低谷;然而,長遠看,中日關係的走勢難以讓人樂觀。

釣魚島始終是中日關係中的一大變數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長遠看中日關係不樂觀

首先,中日的戰略競爭態勢沒有變。亞洲長期以來是中國為主導的朝貢體系,中國獨大;近代以來,日本脫亞入歐,實現富國強兵,稱霸亞洲,開始給亞洲帶來災難。如今,中日兩強並立,雙方誰都不太適應。這個態勢,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

對此,中國人過於樂觀,認為日本在衰退;日本人又過於悲觀,過高估計了自身的衰退和中國的成長。這種思維方式的不同,極容易導致錯誤的認知和戰略上的誤判。因此,磕磕絆絆甚至擦槍走火,都並非不可能。

其次,日本的戰略基石是日美同盟,而美國的策略則是重返亞洲,日本始終是美國全球戰略的一個棋子。這個基本態勢不變,中日關係就不會迎來根本的好轉。

第三,日本國內整體右傾,隨著經濟的下滑,民族主義抬頭,這迫使日本政壇整體向右轉。修憲,便是明證。安倍晉三一直主張修改憲法第九條,並允許行使集體自衛權。2012年12月17日,日本共同社公佈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在選舉前進行的一次調查問卷中,454名新當選的眾議員中有343人贊成修改憲法第九條,比例為75.6%,超過了全體480名議員的2/3,達到了提案修憲的條件。

修改教科書又是一例。《讀賣新聞》報導說,根據文部省公佈的高中二三年級學生明年春季開始使用的教科書的審定結果,將釣魚島及竹島(韓國稱獨島)內容寫進教科書的比例大大提高。目前,日本的"地理和公民"科目教科書中大約70%寫有釣魚島問題,審定之後比例提高到89%。將日本與俄羅斯之間的南千島群島領土紛爭寫入教科書的比例從原來的93%增加到96%。

第四,中日相互不信任增加。日本,曾經給亞洲帶來深重災難,一旦廢除和平憲法的關鍵條款,會向何處去,令人擔心。而中國在崛起後,會做什麼,也令外界擔心。消除這種疑慮的方法,在中國國內,需要啟蒙,需要建設人人富足的公民社會;而在兩國之間,則需要保持高層領導、企業家、文化界人士的密切溝通,以及國民之間,尤其是青年人的交流。所幸,中日之間,這方面基礎良好,只要繼續強化,就算中日關係不能做到完美,也至少可以保持和平、理性的交往。

作者:王沖(公共外交與國際關係智庫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責編:達揚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