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志向」藍圖描繪
這次的外長會談中,日本外務大臣岩屋毅也以「未來志向」為題來切入討論。而所謂的「未來志向」定義,東京大學大學院教授川島真對德國之聲稱,會談的「未來志向」本身沒有特別的意義,基本上是三國關係要著眼於未來,而非忽略過去的歷史問題。
中國外長王毅,在致詞時也提及今年是二戰結束80週年,還稱「三國應重溫正視歷史、面向未來的共識」。川島則稱,岩屋毅致詞而強調「未來」時,也並不代表日本想忽略歷史,「王毅對這點可能有不滿,所以他想特別強調歷史問題」,但川島認為,日本都未迴避過去歷史。
日本地經學研究所主任客員研究員町田穗高則對德國之聲稱,這次的會談主要是為了調整後續的三國領袖峰會。「先不以某個特定國家為核心,而是著重於共同關心的課題。特別是世代間的共同挑戰,例如少子老齡化和氣候變化等目前關鍵議題」他說。
時隔6年經濟高層會議
除了中日韓三國外長會談外,最受外界注目的莫過於22日下午的中日外相會談、以及時隔6年重啟的中日高層經濟對話。兩國再度提及「戰略性互惠關係」,希望以此基礎推進經濟合作,從貿易、綠色經濟、醫療與照護領域等,中國外長王毅並強調,雙方應攜手制定經貿合作的藍圖,方能全面推進戰略性互惠關係。
由於美中對抗影響,王毅也在發言中提及國際局勢,並暗指美國的保護主義對全球經濟會有不利影響。中國與美國在關稅的對立持續中,同時日本也受到美國提高鋼鐵和鋁製品關稅影響,中日雙方都希望尋求對策,替兩國合作帶來新動力。
但川島真分析,雖然中日之間過去有「高層經濟對話」這類機制,但上一次會議已經是2019年,時隔多年,雙方有關經濟部長級的對話幾乎停滯,中國雖然在口頭上強調加強關係,但實際行動並不積極。
同時,中國對日本與台灣的關係也保持警惕。川島真認為中國可能是為了表達不滿,因此才只派出外交部長王毅,而沒有派出其他高級別的有關經濟的部長級人員與會,表現出他們對經濟合作興趣仍缺缺。
町田穗高則分析「中國因為跟川普關係不穩定,因此跟日本尋求突破是個方式。但中國想改善與日本關係其實也不簡單,從現在中國國內局勢來看,不是很容易」。
時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韓國總統尹錫悅和中國總理李強2024年5月在首爾的一場工商峰會上圖片來源: Chung Sung-Jun/Getty Images 「不喜歡卻很重要」
川普當選總統後,美國政治成為相當不確定的因素。川島真認為亞洲國家先聚集起來,把周圍的國際環境穩定化、安定化較為重要,「表面上的安定也可以,這或許比較好」他說。
川島也稱,中國的矛盾之處,在於一方面希望表達對日本的不滿,但另一方面也無法完全疏遠日本。川島稱「因為美中關係仍然不穩定。拜登政府雖然與中國有一定的穩定接觸跟框架,包括當時的氣候變遷議題合作。但現在川普重返白宮,跟中國沒有討論的框架、也對多邊主義沒興趣」。
因此中國在跟歐洲國家也表現願意在環境議題上合作,但對於中日韓三國,則是仍未有具體推進。「從2024年6月三國領袖峰會後,但現在還很多還是沒進展,包括FTA等,一個字也沒有」川島說。
也因此,當王毅暗批美國搞單邊主義、提倡多邊框架合作時,日本也未直接回應,聲明中也未出現。川島真説「日本心裡是會認同多邊框架,但是表面上也不會說出來」,一但被認為唱和中國,就容易被歸類。
至今,日本人對於中國負面印象仍深。川島真説:「根據調查顯示有90%的日本人不喜歡中國,但這些受訪民眾中,也有60%覺得中日關係對日本很重要。就算不喜歡你,但你對我很重要,這樣(石破茂政權)要如何表現,確實有點難」。
韓國總統尹錫悅日前關於台灣問題的公開表述激怒北京,掀起了一場外交風波。中韓建交僅有30年時間,雙邊關係從一開始的順風順水變得跌宕起伏。
圖片來源: Geisser/imago images韓國總統尹錫悅4月19日在接受路透社專訪談到台灣海峽局勢說,韓國和國際社會站在一起,反對試圖以武力改變台海現狀。他還說:「台灣問題不僅是中國和台灣之間的問題,也和北韓問題一樣,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次日中國外交部召見韓國駐華大使提出嚴正交涉,稱尹錫悅的言論「完全不可接受」。韓國外交部同日也召見中國駐韓大使,就中方評論韓國總統涉台發言表達抗議。兩國關係再度蒙上陰影。建交30年來,中韓關係經歷了怎樣的發展?
圖片來源: Daewoung Kim/REUTERS1992年8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結束了兩國長期互不承認和相互隔絕的歷史。圖為韓國外長李相玉(前左)和中國外長錢其琛在北京簽署、交換建交聯合公報。之前一天,韓國宣佈與中華民國斷交,使台灣失去了亞洲最後一個邦交國。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YONHAPNEWS AGENCY1992年9月,時任韓國總統盧泰愚(1995年資料圖片)在兩國建交數周後便出訪中國,會見了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國家主席楊尚昆、國務院總理李鵬等人。雙方簽署了《中韓貿易協定》、《中韓投資保護協定》等一系列合作協議。
圖片來源: Choo Youn-Kong/dpa/picture alliance 上世紀90年代末到2000年代初,韓國總統金大中在任期間,中韓關係被提升為 「面向21世紀的全面合作夥伴關係」。 2008年5月,時任韓國總統李明博訪華時,兩國關係被再次提升為「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圖為中國總理溫家寶2010年5月訪問韓國時受到李明博的歡迎。
圖片來源: AP上世紀末以來,韓中之間的商貿、文化、人員交往日趨密切。2021年數據顯示,韓國在中國的留學生為5萬多人,中國在韓國的留學生超過2萬,各自在對方國家外國留學生中人數均居第一位。中國成為韓國企業投資的熱門選擇。韓國流行文化在中國擁有大量愛好者。韓國也一度成為中國人青睞的旅遊目的地。圖為首爾景福宮前的中國遊客(2014年)。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E. Jones朴槿惠(圖:2016年在杭州參加G20 峰會)任韓國總統期間也多次訪問北京,2014年習近平也曾訪問韓國,中韓兩國關係被認為i進入「蜜月期」,兩國經濟、文化領域的交往進一步密切。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Images/How Hwee Young鑑於北韓發展核武能力對韓國構成的安全威脅,2016年,韓國政府決定部署美國的薩德反導彈系統(THAAD)。由於其雷達有探測到中方的潛在能力,被中國認為會對其國土安全造成影響。在反對無效後,北京對韓採取多項反制措施,包括對禁制韓國媒體及藝人演出、旅遊封鎖等。這些措施也導致中韓關係迅速冷卻。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Chung Sung-Jun由於部署薩德系統的地皮,是首爾政府向韓國樂天集團置換而來,該零售業巨頭成為中國官方和民間報復的目標。一時間出現消費者抵制樂天、示威抗議,甚至供貨商斷供,數十家樂天超市被「勒令停業」。此外,三星手機、啟亞汽車等韓國品牌的銷量也暴跌。中國旅行社紛紛下架韓國游,讓韓國旅遊業受到衝擊。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Imaginechina/X. Congjun2017年11月,中韓達成共識,韓方表明不考慮追加新的薩德系統;對既有的薩德系統在使用上進行必要的限制;不加入美國反導體系;不發展韓美日三方軍事同盟及無意損害中方安全利益。2017年時任總統文在寅訪問中國以後,兩國關係開始趨於緩和。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YONHAPNEWS AGENCY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國,韓國則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國。在韓國最大單一收入來源半導體出口中,對華出口超過四成。2022年8月韓國《中央日報》的一份問卷調查顯示,19.3%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的崛起是一種「機會」,而75.4%的受訪者認為這是一種「威脅」。圖為抗議文在寅政府與北韓親善政策的韓國民眾打出反中標語(2018年4月,首爾)。
圖片來源: DW/A. Freund現任韓國總統尹錫悅(右)2022年5月上任後表現出更積極向美國靠攏的路線,表示將加速薩德系統的部署建設。韓國2022年5月正式加入美國牽頭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並於8月宣佈加入美國主導、包括日本、韓國和台灣的「晶片四方聯盟」,其目的除強化供應鏈,也包括對中國的技術出口管制。
圖片來源: Evan Vucci/AP/picture alliance種種跡象表明,韓國正在力圖減少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性。在2022年中韓建交30周年之際,吉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孫興傑在《明報》撰文稱,目前中韓需要拓展合作領域,在安全議題上溝通協調,「補齊安全合作短板」。圖為韓國星洲郡部署的薩德導彈防禦系統(2017年9月資料圖)。
圖片來源: Choo Sang-chul/Newsis via AP/picture alliance 台海局勢與巡邏常態
台灣問題也是中日外長會談焦點,岩屋毅重申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外,並指出日本政府對該議題的立場不變。
王毅在會談中,提及台灣行政院任命前日本自衛隊統合幕僚長岩崎茂為政務顧問一事,對此表達不滿。岩屋則簡單回應稱,日本政府並未介入此事。
川島真分析,無論是石破茂還是岩屋毅,都是很慎重處理台灣問題,「但中國現在有點自己提高門檻,比如過去縣知事、議員去台灣交流是很正常的。但這次中方罕見寫信給山口縣等,跟民進黨政府見面就是不對,自己改標準。中方這次應該也是想趁機會表示不滿」。
町田穗高則稱,「我個人認為中國因國內經濟問題、還有川普政權應對上分身乏術,現在也希望台海局勢能安靜些」。但是因為台灣政府先前提到「敵對勢力」、還有聘用岩崎茂為顧問等,讓中國多少也必須做出些反應。
台海緊張為何讓日本最西端的島嶼憂心忡忡?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經濟如何重啟互信?
其中中日的經濟爭端,最大問題還是福島水產品禁令,岩屋毅向王毅重申,希望中國能夠儘早解除對水產品的進口禁令,以及包括牛肉和精米在內的農產品出口。縱使雙方同意就此問題展開協商,並逐步推進輸入重啟的程序,然而時序仍然未知。
川島認為,中國方面說已參與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對福島處理水的安全性調查、而日本則是照舊提出抗議,雙方自己各自表達立場,才對自己國家民意可交代。川島稱,石破政府還是會緊盯輿論,避免被認為「親中政府」,現在石破政府表現態度還可以,但是再進一步,有可能會被罵得很慘。
至於中國經濟趨勢。川島分析,中國的經濟模式已轉向內需為主,而非外資驅動。此外,日本企業因為供應鏈安全問題,已開始將部分生產移出中國。中國目前國內困境是人不願意消費,「年輕人對未來缺乏信心,擔心社會福利體系無法保障其老年生活,因此多選擇儲蓄而非消費」川島說。
加上過去日本企業主要投資中國製造業,但現在高科技投資也受到日本國家安全限制,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又因工資上漲移往東南亞失去優勢。最重要的是,蘇州、深圳等發生對傷害日本人學童的治安事件,導致對中印象不佳,日本企業投資中國的誘因變得相當少。
町田穗高分析,中國認為跟以前岸田政權相比,石破還是跟中國想增加互動,1月自民黨的幹事長森山裕才剛過去,之後經濟界代表團也會訪問中國」,石破政權的表現方式相對積極,也希望雙方先多交流恢復政治互信,才能有經濟的互信。
日本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從8月24日起開始排放經多核素去除設備(ALPS)系統過濾過的福島核災廢水。此前國際原子能機構發布報告,認定日本核廢水排海計劃符合國際安全標準。但是排海作業引發了中國官方和韓國民間的強烈抗議與不滿。
圖片來源: Kim Hong-Ji/Reuters8月20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造訪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視察了處理水排放相關設施,聽取安全對策的介紹。岸田向媒體強調,為推進反應堆報廢作業和福島重建,處理水排放是絕不能拖延的課題。次日,日本政府宣佈,已就最快24日啟動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處理水排海展開最終協調。最終時間表將在22日召開的內閣幕僚會議上決定。
圖片來源: JIJI PRESS/AFP日本官方在做出福島核災廢水8月24日開始排海作業的決定前,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美國大衞營參加了美日韓三國峰會。據美國之音報導,峰會之前,韓日兩國政府進行了數月的外交,把歷史難題和相互猜疑放置一邊,應對更為緊迫的共同安全關切。尹錫悅和岸田文雄都竭力顯示有意要改善雙邊關係,並處理敏感問題,包括為日本殖民統治期間強迫韓國人勞動提供賠償的計劃,以及韓國人對日本計劃把福島核電站經過處理的核廢水排放入海洋的抗議。
圖片來源: Andrew Harnik/AP Photo/picture allianceIAEA報告:日本核電站處理水排海計劃符合國際安全標準
不論是日本自己的核監管部門,還是國際原子能組織都批准了東電公司的核處理水排海方案。7月4日,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其官網上發布消息,該機構認為日本核處理水排海計劃符合國際安全標準,其對人與環境的不良影響"可忽略不計"。該組織還強調,數十年來,全球各國的核電站都經常向海洋排放放射性廢水。圖為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格羅西7月初訪問福島,並且在一所實驗室參觀了核廢水養魚項目。
圖片來源: The Associated Press/REUTERSIAEA的評估報告在7月初發布之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連續數日就此事發表措辭嚴厲的抗議評論。IAEA總幹事格羅西說,IAEA的評估報告並不等同於支持認可該計劃,東京方面必須做出最終的決定。他還說:「我們既不贊同該計劃,也不建議這樣做。我們只是說這個計劃符合標準。」他補充說:「我們不選邊站。我不站在日本一邊,也不站在中國一邊,也不站在韓國一邊。這些標準對所有國家都是一致的。」
圖片來源: Zhang Xiaoyu/POOL/AFP/Getty Images8月24日,東京電力公司啟動福島第一核電站核廢水排海作業。東京政府在2年多前就做出排海選項並認為這是反應堆報廢和福島重建不容拖延的課題。共同社報導稱,東電將首批排放的約1噸處理水與海水混合,對氚的活度進行最終測定,在確認沒有問題後啟動水泵,開始排海。處理水通過海底隧道抵達約1公里外的海域。2023年度計劃排放共計約3.12萬噸。到福島一核反應堆報廢工作完成為止,排海計劃持續約30年。
圖片來源: Norihiro Haruta/AP Photo/picture alliance在排入大海前,核廢水會經由ALPS系統過濾。東電公司稱,該系統能夠濾走62種放射性物質,只會殘留氚。然後,過濾後的核廢水還會進一步稀釋,直至每立方米污水中的氚的發射性降低到1500貝克勒爾。這只相當於日本核安全標準上限的1/40。東電公司還稱,如果處理後的核廢水不達標,還會重新過濾。經過ALPS系統過濾處理過的水目前保存在核電站廠區內的儲罐內。
圖片來源: Hiro Komae/AP Photo/picture alliance中國海關總署8月24日宣佈,即日起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表示,中國海關「高度關注日方此舉對日本輸華食品農產品帶來的放射性污染風險。通過持續開展對日本食品放射性污染風險的評估,在嚴格確保安全的基礎上,對從日本進口食品採取了強化監管措施。接下來,海關總署將持續關注日本核污染水排海情況,視情動態調整有關監管措施,防範核污染水排海對我國國民健康、食品安全帶來的風險。」一個月前,中國方面剛剛暫停從日本10個縣進口食品,現在則將禁令擴大到了日本全國的水產品。根據海關總署數據,2022年中國從日本進口了價值超過 5 億美元的水產品。
圖片來源: Ichiro Ohara/AP Photo/picture alliance香港宣佈8月24日凌晨起禁止日本10個都縣的水產品進口至香港。香港特區政府表示,網上代購也屬商業進口,受禁令規管,如果違反禁令,可被判處第6級罰款及監禁12個月。澳門從8月24日起禁止進口源自日本10個都縣區的鮮活食品、動物源性食品、海鹽及海藻,包括蔬菜、水果、奶及奶製品、水產及水產製品、肉類及其製品、禽蛋等。
圖片來源: Louise Delmotte/AP Photo/picture alliance韓國國務總理韓德洙在24日發表談話時稱,「如果日本政府按照以前發布的措施排海,那麼韓國沒有理由太擔心」,謀求國民理解。韓國在野黨則指出這是「人類最惡劣的環境災害」。日本駐首爾大使館門前,多個市民團體發出反對呼聲,部分年輕人一度闖入其建築物。據報導,韓國反對排海的十幾個年輕人闖入日本大使館所在大樓,被警察拘留。
圖片來源: Kim Hong-Ji/Reuters日本福島核電站啟動排海作業後,韓國全國各地的環境團體、公民團體群起發聲指出核污水排海的危害性,並譴責日本政府和韓國政府,敦促日方停止核污排海。韓國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黨首李在明甚至在參加集會時稱日本「越過了不可踰越的界限」,「核污染水排海是向太平洋沿岸國家宣戰」。他說:「日本應該向最鄰近的國家、損失最大的韓國道歉。」
圖片來源: Chris Jung/NurPhoto/picture alliance中國多地出現食用鹽搶購潮,各電商平台上,食鹽產品也被搶購一空。對此,相關機構因此密集發聲,呼籲市民不必哄搶食鹽。在此之前,韓國也傳來曾因預計日本將開始排放福島核廢水而導致民眾囤鹽的消息。據路透社報導,韓國鹽價在今年4月至6月間飆漲近27%,不過,韓國官員稱,天氣欠佳、產量不足也是導致漲價的原因。此外香港澳門社群網站上也有人陸續上傳超市貨架食鹽售罄的照片。
圖片來源: CFOTO/picture alliance 日本宣佈排海作業後,中國國內一些日式餐廳生意大受影響,客流量大幅減少。有分析認為,特別是食材主打進口的中高端日料店會首當其沖。由於大量食客對日本食物失去信心,不少日式餐廳已經考慮轉型經營其它菜品。圖為上海南京路上一家日本火鍋店在8月24日這一天門可羅雀。
圖片來源: CFOTO/picture alliance據日本NHK報導,8月24日,位於山東青島的日本人學校在校園內發現了被投擲進來的石塊。次日,位於江蘇省蘇州的日本人學校也發現有人將多顆雞蛋投擲進校園。報導稱,這些行為都沒有對學生或建築物等造成損害,但學校正在加強警備。日本駐北京大使館和各地總領事館也紛紛表示,由於頻繁接到抗議和騷擾電話,日本大使館增加警衛人員,應對不測情況發生。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對媒體表示,「強烈敦促(中國駐日大使)吳江浩大使呼籲中國人民以冷靜和負責任的方式行事」。
圖片來源: Ichiro Ohara/AP Photo/picture alliance日本外務省事務次官岡野正敬28日召見中國駐日大使吳江浩,指出關於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處理水排放入海,日本國內接到了很多從中國打來的騷擾電話,提出抗議稱「極其遺憾」。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官方網頁28日在一份立場聲明中表示,近日中國駐日使領館接到大量來自日本國內的騷擾電話,對使領館正常運轉造成嚴重干擾。中方敦促日方依法處置,切實保障中國駐日使領館、在日機構、企業、公民和來日中國遊客人身安全。
圖片來源: Kyodo/picture alliance8月10日,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公佈恢復出境團隊游第三批名單。日本就在名單上且成為中國各大旅遊平台上國慶出遊搜索熱度第一的目的地。不過24日之後,中國遊客赴日旅遊的意願大幅降低,甚至出現一些遊客退團的情況。在北京經營一家旅行社的王先生向德國之聲證實,福島排海的確對中國遊客赴日旅遊的意願造成「明顯的影響」。日本官方29日也證實,福島排海後,「已有部分中國遊客取消了赴日旅遊」。2019年,中國赴日遊客人數為959萬人次,佔所有外國遊客的30%。今年7月,赴日中國個人遊客為31萬3300人。
圖片來源: Kota Kawasaki/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安全與外交議題仍在
日中安保對話上也有若干進展,雙方也同意推動「日中安保對話」的早日召開,以加強兩國在安全領域的溝通。岩屋毅向王毅表達對中國在東海和南海的軍事擴張,以及中國船隻在沖繩縣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周邊活動的關切,並要求中國撤除在日本周邊海域設置的浮標,並儘早釋放被拘留的日本人。
川島認為,中國還是傳統在外交上對日韓表示友善立場,但海警、解放軍、戰鬥機等軍事面完全沒有減少壓迫,「壓力常態化」基本上還是如出一轍。「但表面上好、氣氛有點好,確實是存在的,但整體上還是沒變化」,他說。
最終,三國也確認將儘早年底在日本召開領袖峰會,並協調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的訪日期程。町田則認為「跟習近平會面仍是很難,但中日韓領袖會面是有可能。只是選舉因素依然很重要,韓國可能重選總統、日本7月也有參議院選舉,這些底定後,才會知道外交時機」。
川島則表示,因為美國因素等,日本也希望東亞穩定,對李強訪問也是樂觀其成,「表面上的穩健化」仍是重要。町田認為,這次能夠舉行日中經濟高層會議是一個成果,三國外長會談成果太多「但是好好先見個面,然後持續溝通,這方面還是很重要的」。
整體而言,這次的三國外長會談,雖然未能產生具體突破,但至少維持了三方在經濟與外交上的溝通,並確認了未來進一步對話的方向。「有見面總比沒見面好」,或許是川普新時代下,都先見個面後再互相盤算為佳。
DW中文有 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