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彼此競爭又相互依賴
2011年12月14日
《世界報》12月13日的社論分析說,歐巴馬將戰略重點放在亞太地區,那裡正發生"真正的經濟和安全政治的結構性變革",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說過,不掌握太平洋,就不可能領導世界。
"作為原因,一般都列舉中國自1978年以來取得的令人驚訝的經濟成就,但這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中國從共產主義的末日烏托邦轉向民族主義的權力政治,就像歐洲從19世紀起就推行的:絕對的主權,不干涉內政,俗話說'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在人權問題上也是如此。從主動的角度去看,這是傳統上期待他人、特別是鄰國無條件友好的納貢政策。擔心被包圍,這是外交政策的病態特徵。中國決心挫敗反華聯盟,尤其在原材料問題上實行不折不扣的擴張(典型例子:南中國海),優先擴充海軍軍備。照歷史學家弗格森(Niall Ferguson)看來,這'符合維多利亞時代皇家海軍的規章匯編'。萬不得已時,還打算利用台灣作為後備衝突,以便將內部危機轉移到外部。"
"歷史性的角色轉換"
社論認為,"美國和中國兩個大國表現得特別神經過敏,華盛頓憂慮的是,如果要為太平洋地區的安全付出更大代價,就不可能在世界其它地方發生可以想見的危機時騰出手來;北京則擔心,與美國進行軍事競賽,不得不將經濟繁榮的和平紅利投入沒有價值的軍備建設。然而,人們離現實的交戰還相距甚遠。中美兩國在經濟上以無可比擬的方式相互依賴。中國人需要美國的市場,而美國人需要中國的廉價消費品,需要中國購買其國債。沒有美國的買主就沒有中國的出口增長,沒有中國的債主美國就不可能從金融危機中解脫。
"矛盾的是,一個不自由的大國和一個自由的大國如此明顯的相互依靠,還從未有過。雙方相互競爭,又彼此共生。制度性的問題是:誰能掌控危機?有關權力的問題則是:誰主宰太平洋?在美國的歷史上,這種格局是嶄新的,非同尋常。美國在進行一次地緣政治的,或許是影響世界歷史的角色轉換。"
"美國確認中國駭客"
《明鏡周刊》12月13日援引美國《華爾街日報》消息說,"中國沒有網路部隊,而只有20個駭客小組,大部分針對美國的網路攻擊都是他們干的。大概其中12個小組受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支持,其它6個與大學保持聯繫,另外2個是否具有軍隊身份還不清楚。"
報導說,對於美國指責北京支持駭客襲擊美國,中國政府總是矢口否認。"可是對於美國當局來說似乎正是這樣。如果報紙在報導中列舉的定論符合事實的話,美國外交官就第一次掌握了理由和證據,可以對北京政府施加壓力。
"迄今為止,在發生這類駭客攻擊之後,美國情報部門一向只能指出,攻擊是來自中國的IP地址。然而,是誰使用這個IP地址、為什麼以及從何處發動攻擊,並不清楚。而如果通過具體說明是誰、從何處、採用什麼手段在網上攻擊了美國的設施,美國就可以迫使中國抓住已經查明的作案者。"
編譯:林泉
責編: 葉宣
以上內容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