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chi1303 int USA China

2009年3月13日

3月12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在華盛頓會見了中國外長楊潔篪。會談的重點是總體雙邊關係。值得關注的是,白宮特別指出,歐巴馬強調提升美中軍事對話,以避免衝突,這顯然與前不久中美船隻在南海發生摩擦有關。此外,歐巴馬還表示推進人權是美國全球外交政策的核心內容之一,並希望中國政府與達賴喇嘛代表之間的會談能夠取得進展。在全球經濟危機的背景下,美國將如何與中國進行合作?本台記者石濤採訪了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負責人之一,美中關係專家李成教授。

希拉蕊與楊潔篪在北京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3月12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在華盛頓會見中國外長楊潔篪。首先談談這次會見的規格,因為有媒體稱,歐巴馬這次是"超常規"的接見了身份是外長的楊潔篪,是否如此呢?


李成:也不能說是超常規的。當然對於外長、政府總理或二把手,歐巴馬確實可以見也可以不見。這次見了(楊潔篪),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中關係的重要性。同時也是出於禮儀性的考慮,因為希拉蕊‧克林頓國務卿訪問中國的時候,胡錦濤和溫家寶都見了她。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中國在應對金融危機中所起的作用,所以歐巴馬總統要表達與中國進一步合作的願望。


德國之聲:您提到了中國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的作用。您覺得中國究竟能在哪些地方幫到美國,或者說美國究竟希望從中國那裡得到什麼呢?


李成:應該說不完全只是中國幫助美國,實際上從一定程度上講是"同舟共濟"的概念。因為中國的國務委員戴秉國和克林頓國務卿都用過這樣的詞匯--"我們在同一條船上"。美國經濟的復甦對中國的意義也是很重大的。尤其是因為中國在美國國債和其他的銀行借款方面佔有很大的比重,包括以前的"兩房"貸款問題方面。美國政府正在準備修復財政方面的一些問題,因此美國的恢復對中國影響很大。同時兩國的出口貿易的一些協調,包括人民幣的匯率等問題。不過目前最主要的還是金融危機,中國是美國國債最大的外國持有者,所以兩方面合作很重要,如果中國拋出這些美國國債,對美國將產生很大的影響。不過中國不會這麼做,因為這是"兩敗俱傷"的作法。所以這方面的金融合作很重要,而且我們現在都不知道金融危機究竟有多糟糕,是不是已經到了最糟的時候,所以兩國的配合是很重要的。同時還不僅經濟方面的問題,因為歐巴馬總統對環境保護、清潔能源方面很重視,而美國和中國,一個是發達國家,一個是發展中國家,但對氣候變暖都有很大的責任,在這個問題上的共同配合和合作是很重要的。


德國之聲:您剛才提到了中美之間非常多的合作可能性和區域。但是兩國之間有合作也有摩擦,在這次會見前後,兩個議題尤其受到媒體矚目,一個是西藏問題,還有一個就是中美船隻在南海的"摩擦"。前者被中國視為"內政",而美國則經常就此議題表態,比如美國國會這次就以高票通過了一份西藏議案,中方強烈反應;而後者則是直接的軍事摩擦。您覺得,諸如此類的爭議議題在今後的中美關係中會扮演怎樣的角色?


李成:當然很重要。但作為兩個國家的領導人都不希望這些問題影響兩國整體關係的發展。當然中美兩國在有些價值觀念上是不一樣的,或者中國認為有些是中國的"核心利益"、"領土完整",而美國則認為我們並不挑戰你的核心利益和領土完整,只是表達我們的核心觀念,就是人權和宗教自由。尤其您剛才提到的兩個問題,發生的時機不是太好,都是敏感的問題。希拉蕊最近訪華之後恢復了兩國軍事之間的交流,在這個情況下,卻突然發生了兩國艦只的摩擦。希望最高領導人能夠更多的表達互相合作的意願,減少類似摩擦。在西藏問題方面,我想楊外長一定會表達中國在這個問題上的關注,尤其是不希望達賴喇嘛在今年四五月份訪問美國的時候會見歐巴馬總統,我不知道他們是否提到了這個問題,但是是非常有可能的,(通過這樣的方式)表達中國在這個問題上的一個強烈態度。

德國之聲:歐巴馬總統在這樣的"兩難處境"之下,一方面需要和中國在經濟問題上進行合作,另一方面在人權西藏等議題上,自己的價值觀必然與中國的作法產生對立。這樣的情況是否非常難以處理呢?


李成:是的。美中關係在一定程度上講,與發生的事件的衝擊力或者影響力很有關係。有時候很多事件是我們無法預測的。而這些事件會影響到兩國民眾的觀念、新聞媒體的報導,而新聞媒體和民眾的觀念又影響了政府的決策,在美國更有國會對行政部門也起了很大作用。所以這方面的壓力都是很大的。剛才您說的很對,歐巴馬總統不僅認為美中關係要合作,同時也意識到兩國在有些問題上是有分歧的,尤其是在西藏問題上的觀念是不一樣的,但他更多主張通過合作、互相對話。同時也希望中國在這個問題上,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僅是因為國際輿論的壓力,而且是為了使中國變成一個更積極的,在政治上更進步的一個更有責任心的強國,這是中國所要繼續做的,也是全世界的一個共同標準。


作者:石濤 責編:葉宣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