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美貿易對雙方都有益

採訪記者:石濤2006年12月13日

新近上任的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今天抵達中國開始訪問行程。這次與他隨行的有多位美國財政金融界的高官,其中包括美聯準主席貝南克,商務部長古鐵雷斯等人。儘管保爾森在出訪前表示,他們此行的任務是與中國進行戰略經濟對話,將討論中美經濟之間的所有問題,但媒體依然認為人民幣匯率和中國對美國的巨額貿易順差將繼續成為重要議題。德國之聲記者石濤請中國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院長黃澤民教授談了自己的看法。

北京在保爾森訪華前夕,開展了清掃盜版光碟的行動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黃澤民教授您好,中國對美國保持高額貿易順差,以及人民幣匯率問題,始終是中美關係中的敏感問題,同時也是這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中的核心問題之一。在您看來,產生這兩個問題的根源究竟在哪裡呢?或者說,您是否認為他們是問題呢?

黃澤民:在世界經濟的理論中,有一個所謂「相互依存關係」。現在從整個世界經濟的格局來看,中美的經濟關係,不僅僅是貿易關係,還有投資等等各方面,相互依存的程度還是比較高的。做貿易當然是有人是順差,有人是逆差。我們現在無論是WTO機制也好,國際貨幣體制也好,還沒有一個能夠自發調整各國,特別是貿易大國之間的均衡的機制。因此,中美貿易要想很快消除美國貿易逆差,我看是不可能的事情,三年五年不行,可能更長時間都不行。因為中美兩國經濟結構差異比較大,互補性也比較強。中美貿易之間既有水準貿易也有垂直貿易。水準貿易是指在技術水準基本相等情況下,進行的商品勞務交易,而垂直貿易是指技術水準差異比較大的情況下的商品勞務交易。

德國之聲:不管怎麼說,中國對美國貿易存在巨額順差是一個客觀事實,這樣的雙邊經貿關係是否是一種健康的關係,能否持久保持下去呢?我們已經看到,至少美國方面對此看來是很不滿意的?

黃澤民:這種貿易的結果,應該對雙方來說,雖然有所謂的順差和逆差的問題,但不管對美國來說也好,對中國來說也好,相互都是有利的。貿易說到底是一筆一筆的,我們現在說中美貿易是從宏觀上考慮,從總體上考慮,有順差逆差。但從個體上來說,一筆筆交易都由貿易商來做,然後後面有潛在的消費者在購買,因此這些貿易對雙方都是有利的,如果中國沒有那麼多廉價商品出口美國的話,那美國的通貨膨脹可能比現在要嚴重得多。所以說,可以說美國的居民享受到中國廉價商品的福利,從宏觀經濟說,它的通貨膨脹也比較穩定。

德國之聲:看來,中美貿易對於美國還是有好處的,那麼對於中國而言呢?

黃澤民:從中國來說,由於大量的出口,給中國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同時也給中國在國際貿易中帶來很多外匯收入。雖然我們現在外匯儲備很多,但是在國際貿易中,獲得順差往往是很多國家希望看到的。當然,我想,現在中國貿易發展到今天,以及外匯儲備的狀況,宏觀管理者恐怕也不會把追求貿易差額作為目標,只是經濟運行的結果就是這樣。實際上,中美貿易還是互惠的,對雙方都是有利的事情。

德國之聲:有美國學者表示,中國如果真的是人民幣升值的話,可能會拋售手中大量美元外匯儲備,從而給世界經濟金融帶來巨大衝擊,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答:這個問題是很複雜的問題。經濟活動是相互聯繫的。如果人民幣現在迅速升值的話,那我們現在持有的一兆美元的外匯儲備資產是要縮水的。但是也不可能那麼做,也就是說說而已。這個情況早在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當時日元跌得很厲害,日元比美元只有146,當時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就開玩笑說過,要讓日元升很容易,我只要把手上的美國國債拋一點,日元馬上就上去,美元馬上就下來。但事實上,一個理性政府不可能在短期內這麼做,人民幣匯率的走勢也是這樣。從去年7月21日「匯改」之後,人民幣升值了將近6%,是一個緩慢的升值過程。升值是一回事,升值的時間跨度是另一回事。因為在短期內升值風險比較大,因為誰也吃不準到底升值多少為好,從經濟學家來說也是很無奈的,誰也算不準,因此要看市場情況。從一年來的情況看,升值了6%,並沒有像有些人說的人民幣堅決不升值,或者說升值一點後就會對中國的貿易產生多少打擊,引起失業率提高等等,現在發現不是這個情況。因此無論是中國管理者還是美國管理者都要尊重市場。當我們現在經濟學在這個問題上無法準確認為,匯率在怎樣的水準是恰當的時候,那很大程度上還是要交給市場去做,但交給市場去做不是指短期內的暴漲或者暴跌。美國的情況非常特殊,因為我們知道,世界貿易中65%左右是以美元結算,因此在進行國際交易的時候,必須要用美元。那美元怎麼來,必須是美國的國際收支是逆差的情況下,美國外部的世界才能獲得美元。這樣一個國際貨幣制度的安排,客觀上造成美國本來就應該是逆差。現在造成美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很特殊的一個情況,恐怕和現在的國際貨幣制度的安排是由關係的。到目前為止,沒有找到一個好辦法來解決國際貨幣制度的這樣一個缺陷。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