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主權紛爭恐重挫經濟

2014年6月11日

南中國海主權之爭日益白熱化,東海爭議島嶼也懸而未決,德媒認為,若亞洲主權衝突激化,可能給全球經濟帶來重創。而在伊拉克逐步恢復的石油業務中,中國成為最大獲利者。

Südchinesisches Meer Konflikt Chigua oder Mabini
圖片來源: Reuters/Armed Forces of the Philippines

[No title]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element.

(德國之聲中文網)據彭博社援引菲律賓媒體報導稱,中方在爭議島礁斯普拉特利群島(Spratly Islands,中國稱"南沙群島")海域建造人工島,試圖以此宣示主權。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網路版周三(6月11日)發表文章稱:"中國在東海與日本,在南中國海與許多其他國家之間的領土糾紛日益激化。2012年人民共和國通過小規模戰爭從菲律賓手中奪取了斯卡伯勒灘(Scarborough Shoal/註:中方稱黃岩島)。同一年,北京和其他城市因為尖閣列島(註:中方稱釣魚島)爭端而引發大規模反日抗議活動,暴力事件以及抵制來自鄰國的商品。"

中國與越南圍繞南中國海鑽井平台衝突不斷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地區局勢難以緩和

文章繼續敘述道,數周以來,中國與越南在主權糾紛中頻繁交手,起因是中方在靠近越南海岸設立石油鑽井平台。雙方船隻發生衝撞,並以高壓水槍攻擊對方。越南爆發騷亂,導致四名中國人死亡。

"該地區的局勢不會趨於平和,而是恰恰相反。對於亞洲股市也同樣如此。不包括日本在內的亞太地區股市指數MSCI昨日(6月10日)攀上三年來最高峰後,今天下跌0.1%。據稱下滑的原因是世界銀行認為國際經濟前景一般。該組織下調了經濟增長預期,因為許多重要國家局勢依然嚴峻。美國、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的(經濟發展)預期都被降低。這些經濟不確定性在和平時期都已存在。令人不堪設想的是,如果主權衝突激化,將會引發怎樣的軒然大波。"

伊拉克大舉開採石油誰得利?

瑞士《新蘇黎世報》網路版周三刊登文章對伊拉克石油業最近的迅猛發展進行了報導。作者稱,雖然依然籠罩在暴力陰影下,伊拉克的石油生產依然在迅猛恢復。今年2月,該國石油開采量達到360萬桶。比四年前超出30%,甚至超過70年代末薩達姆時代的產油量最高峰。

但是作者進一步分析道,伊拉克石油工業的發展受到多重因素的阻撓,其中包括官僚系統效率低下、出口線路極為單一以及國內庫爾德自治區與中央政府之間的矛盾。除此之外,伊拉克石油業的發展也尚未讓民眾受益,收入分配不均依然嚴重。美國入侵伊拉克11年後,電力供應仍不能確保,就連石油也必須依靠進口,因為伊拉克缺乏本國煉油廠。

伊拉克石油產量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而中國及其國有石油康采恩則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他們獲得了伊拉克盈利油田的股權。五年前市場剛剛開放,西方能源集團對於與伊拉克簽訂服務協議時仍猶豫不決時,急需石油的中國已經在伊拉克持續投入。中國目前已經確立了最大外國投資者的地位。與西方私營企業集團不同的是,中國國營企業可以在不顧及盈利的情況下,承擔更大的風險。"

摘編:石濤

責編:樂然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