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事實核查:中國對氣候變化究竟負有多大責任?

Uta Steinwehr
2021年11月2日

目前,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多於任何其它國家。對很多人來說,結論很明顯:中國對氣候變化負有巨大責任。但若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問題並不那麼簡單。

Faktencheck Serie Klimamythen | China
圖片來源: Marc Löricke/DW

(德國之聲中文網) 根據牛津大學"我們的數據世界 "(Our World in Data)網站提供的數據,從2008年以來,中國在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方面一直超過美國。2019年,中國排放了102億噸二氧化碳,幾乎是美國(53億公噸)的兩倍,佔全球排放總量近28%。 

然而,淨排放量本身並不足以將氣候變化歸咎於中國。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給出另一幅圖像

為得到不同認知,值得看一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將2019年全球碳項目數據和《我們的數據世界》結合起來看,眾多加勒比島國和海灣國家居前。美國排名第14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16噸。中國的人均排放量為7.1噸,還不到這個數字的一半,排名第48位。

但這也只是一個縮影。涉及二氧化碳,重要的是需要知道,從人類角度看,這種氣體可在大氣中殘留極久。德國聯邦環境局指出,整個分解過程長達數十萬年。海洋、森林可相當迅速吸收部分氣體。但根據國際研究項目 "全球碳預算"(Global Carbon Budget),自1850年以來,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有40%留在了大氣中。挪威氣候研究機構CICERO的科學家安德魯( Robbie Andrew)是該研究項目的參與者之一。

中美印德年排放量(上)以及7國人均排放量(下)

歷史上的排放是決定性的 

專家們指出,要瞭解人為氣候變化的原因,重要的是研究歷史上的排放。很明顯,儘管截至2019年,中國是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國,但自1750年以來,其排放總量是2200億噸,僅是美國(4100億噸)的一半多一點。德國的歷史排放量為920億噸,排名第四,僅次於俄羅斯,高於英國。

安德魯指出,中國很晚方開始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或者,用科學家的另一句話來說就是:"所以,事實上,中國不是這個問題的始作俑者。"

全球碳排放佔比

生產者和消費者 

安德魯也指出,還有一點,在標準統計中被忽略了,但它對責任問題很重要。想一想,人們所用的物品中,有多少貼有 "中國製造 "的標籤?電熱水壺?花園裡的塑料椅子?筆記型電腦?即使使用該產品的是你們,在生產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便該由中國、而非你們國家負責?迄今,統計數據通常基於生產者原則而非消費者原則製出。

全球化的一部分是:尤其是北半球國家將生產過程外包出去。一旦將這一點計入在內,人們得到的便是另一幅圖像。

正如安德魯所解釋的那樣,對中國來說,就在不到15年前,這種影響甚至更大。在2000年代中期,出口商品約佔中國排放量的五分之一。但安德魯預計,這一現象的重要性未來將持續減少,因為, "中國經濟中為出口而生產的份額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小。" 

今年早些時候,來自荷蘭和德國研究機構的3名學者提出了一個方案:二氧化碳排放的責任應依據經濟使用由消費者和生產者分擔。

我們是否審視了所有方面? 

既然說到全球化,那麼不能不看到,國際航運和航空旅行通常並不顯示在各國統計數據中,而是單獨列出。因此,運輸你的筆記型電腦不会影響中國或你所在國家的二氧化碳預算。 

由此而言,在我們談論氣候變化的責任時,單一國家或許根本就不是恰當的計算基準?運輸是排放的一個重要因素。2018年,所有航運業在人為二氧化碳排放中約佔2.9%。2019年,民用航空所佔份額與此類似,略高於2%。

非贏利環境組織"保護國際"(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的拉加夫(Shyla Raghav)指出,國家這一模式有其弱點。但她也提醒說:"挑戰是,其他選項是什麼?" 

深圳一貨櫃码頭--航運是全球碳排放大戶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VCG

還有一個問題是:涉及氣候變化的責任問題,我們是否太過注意了二氧化碳這一種溫室氣體?兩位專家都認為,不是的,畢竟,二氧化碳是導致我們星球變暖的最大因素。儘管如此,兩人都認為,未來要遏制氣候變化,不應忽視其它氣體。甲烷便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在農畜生產中產生,例如眾所周知的牛放屁和打嗝,或者在水利壓裂和石油生產過程中逃逸。

結論:問題複雜  

讓我們回到起點。"保護國際"專家拉格夫總結說,"我們的確不能把責任都歸咎於中國"。不過,她也強調,作為最大排放國,在與氣候變暖鬥爭中,中國在適度責任分擔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

安德魯則認為,氣候變化的責任問題不能僅從赤裸裸的數字中得到解答。他還關注另一個層面,即規範性問題:"中國能以不同方式發展麼?若中國不使用所有可用的煤,會是什麼樣子?" 或者從地理條件上說,中國缺乏利用水電的可能,這也可以用來指責中國嗎?安德魯總結道:"涉及責任和指責,問題非常複雜。" 畢竟,中國已經制定了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此文為德國之聲對關於氣候變化的神話作事實核查系列文章之一。)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