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事實核查:中國空間站靜止水杯的畫面合理嗎?

Juan Ju
2025年11月20日

近日,社媒平台上一張有關中國天宮空間站的照片引發大量網民圍觀。一些用戶以圖中杯子及裡面的水沒有飄浮由質疑照片的真實性。圖片到底有無造假跡象?德國專家又有哪些細微發現?

中國「天宮課堂」第一課影片截屏
受爭議畫面來自中國「天宮課堂」第一課開講時的場景。圖片來源: CGTN/Youtube

(德國之聲中文網)正值中國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疑似遭到微小太空碎片撞擊推遲返航之際,一張有關中國航天員的舊圖被再次瘋傳。

社媒平台Threads的一名用戶也未料到,自己給圖片配的一句「水怎麼沒飄起來」會引起如此巨大的波瀾:逾兩百萬次瀏覽,四萬多次點贊。該用戶跟帖評論道:「我也只是提個問題而已,並沒有任何政治立場。結果評論區就吵起來了」。

不僅是 ThreadsXFacebookInstagram 上也出現了相關的質疑聲音。照片上顯示的是三名中國航天員在空間站的合照,身邊桌面一杯靜止的水杯被圈紅,一些用戶指出,這種現象不可能出現在失重環境中,由此認為「中國造假」。

德國之聲事實核查結論:空間站出現靜止水杯是合理的,沒有造假跡象。

照片出處

經德國之聲查證,這是2021年12月9日中國「天宮課堂」第一課開講時的場景,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CCTV-4)也在YouTube直播了這一課的內容,網傳圖片呈現的畫面約在55分22秒左右處出現。當時,據中國官媒介紹,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王亞平、翟志剛和葉光富在空間站進行太空授課。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也用英文進行了直播,同樣的畫面出現在了約55分58秒左右。

並非首次引發爭議

2022年3月23日,在「天宮課堂」第二課的直播影片裡,約1小時27分14秒左右再次出現了第一課中三名航天員在水杯旁的畫面。

相關截圖隨後在華語和英語社群中引發類似爭議。香港事實查核實驗室和上海報業集團澎湃新聞旗下的「明查」欄目均已在當時認定:以此圖說明「天宮課堂」作假,屬於誤導性內容。

官方回應

2022年6月30日,據多家中國媒體報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新媒體矩陣「我們的太空」,以及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在知乎官方帳號上就網民的質疑做出解答:水杯是為了便於進行實驗,固定在桌子上的;杯中的水沒有飄灑出,則是水的表面張力在起作用。

此外,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官方微博當月發布了一段「天宮課堂」幕後花絮。影片顯示,航天員王亞平用粘扣帶將杯子固定在操作台上,用帶吸管的容器慢慢將水擠入杯中,期間要注意飛出來的個別小水珠。

幕後花絮顯示,王亞平用尼龍搭扣將杯子固定在操作台上,用帶吸管的容器慢慢將水擠入杯中圖片來源: China Manned Space Program/Weibo

德國專家解析

德國航空航天中心(DLR)發言人許茨(Andreas Schütz)向德國之聲證實:「我們查看過那段水的畫面,沒有發現任何造假的跡象。」

不來梅大學「應用航天技術與微重力研究中心」(ZARM)新聞發言人金克爾戴(Birgit Kinkeldey)引用該大學的研究向德國之聲解釋道:在地球上,重力會讓一杯水的水面看起來是平的;而在微重力的環境下(例如國際空間站上),表面張力確實會成為主導力量,杯中的水面會發生彎曲,以達到表面積最小化的狀態,形成一個半球形的界面。

據ZARM的科學家介紹,水面的具體形狀還受另一個因素影響:接觸角。這是水與杯壁之間的「貼合程度」。普通玻璃與水之間的接觸角非常小,因此在失重環境下,水本應在杯壁附近呈現輕微的彎曲形態。而在影片大約 1小時17分30秒的杯子特寫中,畫面中的液-氣界面,也就是水面看起來非常平,這可能說明杯壁有特殊涂層,改變了接觸角。

ZARM的科學家還注意到,放大畫面後可以看到玻璃杯上部似乎出現了一個直徑變化:杯壁在靠近上緣先略微變寬,然後又收窄,形成一個類似「環狀縫隙」的結構。這種結構可能起到一種「潤濕阻擋」的作用,使水面在這一位置被「卡住」,因此呈現更平的形狀。由於這是一個用於實驗的玻璃圓筒,這種結構(無論是否結合涂層)都可能是一種刻意設計,用來讓液體正好呈現出畫面中那樣的位置和形態。

受爭議的水杯被用來展示浮力消失實驗:乒乓球被放入水中後並不會漂到水面,這正是微重力環境下的正常表現。圖片來源: CGTN/Youtube

美國專家證實

不僅是如今的德國專家,美聯社於2023年6月採訪的美國專家也證實,受到爭議的畫面符合微重力環境中水的行為。

芝加哥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兼太空史學家比姆(Jordan Bimm)表示:水分子喜歡黏附在玻璃表面,也會彼此黏附,這種作用強於它們在空氣中散開的趨勢。因此,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水會在失重環境中保持「成團」,也就是留在杯子裡。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研究中國航天項目的博士研究人員西爾克(Molly Silk)則向美聯社強調:相關影片造假的可能性極低,因為中國航天機構幾乎沒有偽造此類影片的理由。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