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委員會:德國對中國貿易出現了可喜轉折
2006年12月31日
全面增長
德國聯邦統計局通報,2006年頭9個月德中貿易繼續大步增長。這3個季度裡德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總額達344億歐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了19.7%。其中最大宗的領域是通信、收音、電視機和電子元件,74億歐元,辦公機器和數據處理機器共67億歐元。服裝雖然仍然很厲害,但只有32億歐元,比電子用品少得多。
頭3季度裡,德國對中國出口增長了23.9%,雖然增速大於進口,但總量194億歐元卻仍然大大小於進口。最重要的對中國出口領域為機械(58億歐元)和汽車與汽車零配件(29億歐元)。
在進口夥伴國名單上,中國排名第4,在法國、荷蘭和美國後面,佔了德國進口總額6.4%的比重。在出口對象國名單上,中國排在第11位,佔德國出口總額的3%。
近年來,德國在對中國貿易中持續處於逆差地位,2004年來逆差甚至數以百億計。今年頭9個月的逆差為150億歐元。(以上內容取自12月29日德國之聲中國短訊)
倒掛現象扭轉
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APA)的協調員弗裡多林.施特拉克(Friedolin Strack)說:「轉折出現了。「」數字很令人高興。」
從絕對數字上看,德對中貿易的逆差甚至大於去年同期。為什麼施特拉克反而說出現了轉折,並為此高興呢?
這首先要從另外幾個方面看。一是進出口增長率倒掛現象的逆轉。在2004年之前,德國對中國出口的增長率總是高於進口的增長率。從2004年開始出現「倒掛」,是年從中國進口的增長率達27.7%,而對中國出口的增長率為14.9%。2005年問題更嚴重,甚至引起一片恐慌:從中國進口的增長率達24.6%,而對中國出口的增長率只有1.2%。那時已有業界內人說,是否應該調整前任和更前任政府的對華政策了。新上任的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前往中國去給梅克爾打前站的,對華政策出現了更多政治稍少經濟的「轉折」。
而今年頭9個月,從中國進口的增長率為19.7%,而對中國出口的增長率達23.9%。可以說從2005年的最低谷裡一下子跳了出來。今年頭9個月的逆差數字為150億,全年可能達到或超過去年全年的196億。但可以說一舉止住了「倒掛」比例的劇增,甚至可能為今後逐漸減少逆差發出了先聲。
怎麼看逆差
可喜的另一個方面是,事實證明德國產業結構日趨合理,並逐漸學會了從中國等新興發達國家的高發展中得益。施特拉克預言:「中國將穩定地以7%至9%的速度發展。而我們又可以在這個發展中分得一份了。」他同時指出,儘管「歐元昂貴」,但對中國出口仍能大幅增長,這表明「(德國)工業找到了非常有競爭力的結構。」
施特拉克說,不要把德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戲劇化」了。為什麼呢?除了上述進出口貿易嚴重倒掛現象扭轉和德國產業結構合理化更有競爭力這兩點外,他還說了兩個原因。
一是,中國只是德國對外貿易夥伴國中少數幾個逆差製造國之一。即使在德中貿易嚴重倒掛的2005年,德國外貿的結果是獲得約2000億美元的全球順差。而中國的全球順差總額為1000億美元,只相當於德國順差總額的一半。
二是,施特拉克指出,德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許多來自把生產能力轉移到中國去的德國公司。2004年和2005年的出口增長率大跌也是出於這個原因,即,以前從德國出發供應中國市場的許多零配件公司把生產轉移到中國去了。「然而現在其它行業帶來了新的平衡。「」機械製造業的擴張主要是從德國出發的。」他還認為,進一步的大規模生產轉移不會發生了。德國化工企業和汽車企業雖然在中國大規模投資,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生產場地的轉移,而更大程度上意味著開拓擴展中國市場,並從那裡直接供應那個市場。(平心)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