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亞非之間的政治合作還處於起步階段

2005年4月21日

萬隆會議五十周年之際,亞非八十多個國家首腦再次聚會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討論兩大洲合作問題。德國的商報認為,亞非之間的政治合作還處於起步階段,但中國的經濟發展實際上早已帶動了兩大洲的經濟合作:

中非貿易的主要動力是中國對能源的渴求。中國的東北的一家鋼鐵公司圖片來源: AP

「這次會議的目的之一是加強亞洲與非洲的經濟合作。過去五十年內,雖然亞非兩大洲的發展差距急劇加大,但遠東的高速增長為合作帶來了新機遇。非洲有13%的出口商品運往亞洲,帶動貿易興旺的主要動力是中國對原料的渴求。2001年以來,中國與非洲的貿易額每年增加30%以上,估計約為三百億美元。

在向非洲投資方面,中國還比較落後。但世界銀行注意到,2000年以來,投資也開始上升。南非經濟專家阿貝迪安說,要不了五年,中國也許將成為非洲的三大投資國之一。在南非經營礦山八年之久的中國商人羅漢森說,中國需要非洲的原料,非洲需要中國的廉價成品,這是很理想的合作。

除中國外,印度為滿足其爆炸般的能源需求,現在也在非洲狂熱地尋找資源,往往陷入與中國直接競爭的境地。印度的國家能源企業在與西方批評的專制政府打交道時,同樣無所顧忌。」

中國與印度同屬萬隆會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創始國,但從五十年代後期到九十年代,因邊界問題和當時的國際形勢,兩國長期對立。每日鏡報在回顧這段歷史後指出,中印兩國在經濟上互相競爭,但也互有需求。政治上中國有求於印度:

「從地緣政治來看,中國和印度如果組成軸心,可以長期改變亞洲政治結構。不僅印度的死敵巴基斯坦不得不從改變過去倒向中國和美國的狀況、重新定向,而且美國也以很不舒服的心態注視著中印兩個大國的接近。中國把與印度結成戰略夥伴關係視為抵制美國全球優勢地位的途徑之一,而美國想把印度建成一個強國,以對付強大起來的中國。印度藏在後台,享受著獲得各方爭取的好處。印度領導人雖然同意建立多邊世界的主張,但同時努力與華盛頓保持良好關係。

現在談中印兩國親如兄弟還為時過早。印度象和中國龍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經過幾十年的爭吵,互不信任的情緒深植於兩國政治精英的心中,兩國在邊界走向問題上尚未取得一致,經濟上在許多領域進行競爭。還要提及的是,印度的民主與中國的專制分隔了這兩個國家,猶如兩個遠離的世界。」

本文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