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人質事件:死者曾遭槍擊,政府盡力解救另一名

2007年7月23日

德國外交部已證實在阿富汗被綁架的兩名德國人質中的一名已經死亡,屍體上有多處彈痕,但死因尚待屍體進一步解剖查證。德國政府目前正盡全力多方斡旋,爭取用談判的途徑解救仍在伊斯蘭極端分子手中的另一名德國人質。23名被綁架的韓國人質面臨生命危險,塔利班組織已將最後通牒延長一天,並警告不要試圖用武力解救人質。德國之聲根據新聞社消息綜合報導如下:

運送德國人質屍體的警車圖片來源: AP

德國人質死因尚無定論

已經死亡的德國人質名叫呂迪格爾‧D,來自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據《圖片報》報導,這名44歲的建築工程師自從自己在德國的公司破產之後就來到了阿富汗,參與一些建築工程,家裡留下了妻子和一個十二歲的兒子。據媒體消息,他本人患有糖尿病,被綁架後因為沒帶藥物,加上被綁架後在山路上長途跋涉,造成心臟病發作。估計綁架者是在他奄奄一息時對他開了槍。阿富汗警方在找到屍體時發現其頭部有槍傷,德方官員也證實了這一點。

根據《明鏡》周刊網頁最新消息報導,屍體目前已經被解剖,死者胸前有多處槍傷,背部有大面積彈痕,槍擊者用的可能是AK-47型突擊步槍。儘管如此,緊急救援指揮部仍然認為綁架者不是蓄意謀殺,至少同時被綁架的阿富汗人Eshak Noorzai已經獲釋就可以證明這一點。呂迪格爾‧D很可能是心臟病突發或是勞累過度造成生命垂危,而這時綁架者向已無生命跡象的他開了數槍。究竟開槍時呂迪格爾‧D是否已經死亡,只有等進一步解剖和組織化學分析之後才能確定。

盡力解救另一名人質

目前德國政府正在努力試圖通過對話方式解救另一名人質,據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阿富汗官員向媒體提供的消息,附近地區已經被部隊包圍,但是他們「不會考慮用武力營救」,因為他們接到上級指示,一定要用談判方式解決問題。

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在周一早上表示,聯邦政府正在「盡全力」解救人質。目前已經和阿富汗的所有相關機構取得聯繫,希望能有所成。緊急救援指揮部認為,綁架德國人質的並不是塔利班組織,儘管該組織曾經以此要挾德國政府從阿富汗撤軍。綁架者來自一個親塔利班的部族,但他們不屬於非法民兵組織。

政府正盡一切努力圖片來源: AP

現在基本可以肯定,這次綁架事件主要還是當地的部族紛爭引起的,原本的綁架目標是一名叫Eshak Noorzai的阿富汗工程師,其兄Arif Noorzai是阿富汗議會發言人,出身於顯赫家庭。兩名德國人質是在與Eshak Noorzai同行時一起被伊斯蘭極端分子綁架的。

根據德國第一電視台的報導,另一名德國人質魯道夫‧D來自慕尼黑附近的奧托布倫,他目前應該還活著,因為人們周日還在電話裡聽到了他的聲音,但是他的健康狀況也不容樂觀。綁架者可能是因為害怕被發現,所以不斷地把他從一個地方拖到另一個地方。他在電話裡說,自己可能撐不了多久了。

究竟人質什麼時候能獲釋,還很難說。根據喀布爾的情況看,通過當地有影響力的部族首領、官方機構當權者和其他調解人已經和綁架者建立了聯繫。而且目前綁架者並沒有提出任何要求——德國政府對解救人質還是抱有信心的。

德國不會從阿富汗撤軍

德國外交部長施泰因邁爾對塔利班利用人質事件要挾德國政府的行為表示憤怒。德國總理梅克爾也一再表示不會從阿富汗撤軍,「我們不會接受塔利班的勒索」。據《明鏡》周刊網頁報導,阿富汗駐德國大使Maliha Zulfacar也呼籲德國不要撤軍。「阿富汗人和國際社會在一開始對戰後重建所抱的期望顯然是太高了」,她認為德國在阿富汗的駐軍,對整個地區的局勢穩定和戰後重建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23名韓國人質命懸一線

此外,阿富汗和韓國兩國政府正在盡全力解救被塔利班組織挾持的23名韓國人質,因為離最後通牒(中歐夏令時23日16店30分)已經為時不多。阿富汗安全力量和以美軍為首的駐阿盟軍已經在人質被關押的賈什尼省做好了營救人質的準備。阿富汗國防部發言人阿茲米在喀布爾說:「我們已經知道人質被關押的地點。」

塔利班組織在周日把最後時限延長了一天,並警告政府不要試圖武力營救,否則人質會有生命危險,因為這些人質被關押在不同的地點。據韓國政府一名官員周一在首爾透露,目前政府正在嘗試通過多種渠道與綁架者進行直接和間接的接觸會談,希望能夠以和平的方式解救人質。但是根據塔利班發言人艾哈邁迪宣稱,因為阿富汗政府可能無法釋放塔利班組織提出要求釋放的在押囚犯,談判面臨失敗危險。

被綁架的23名韓國人有18名是女性,年齡在20到40歲之間,其中有英語教師和護士,他們都是來自首爾郊區的一個鄉鎮教會,在阿富汗從事義務救援工作,原計劃23日回國。他們所屬的教會聲明,這些人不是像塔利班組織所說的那樣在阿富汗進行基督教傳教活動,而僅僅是提供人道主義救援。韓國政府目前已經禁止公民前往阿富汗,並請求阿富汗相關機構不要給韓國人發放簽證。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