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今天你「維基百科」了嗎?

2012年7月12日

來自一百多個國家的「維基人」在華盛頓匯聚一堂,交換關於維基百科未來前景的看法。儘管這次年會仍然是熱鬧非凡,但是維基社區也面臨後備力量不足的困擾。

ARCHIV - Schriftzug und Logo der freien Internet-Enzyklopädie "Wikipedia" finden sich auf der "First International Wikimedia Conference" in Frankfurt am Main in zahlreichen Sprachen (Archivfoto vom 05.08.2005). Im Internet-Lexikon Wikipedia stehen Antworten auf die ungewöhnlichsten Wissensfragen, zusammengetragen meist von Hobbyexperten. Dabei werden neben oft aufgerufenem Knowhow, wie etwa der Lebenslauf der Bundeskanzlerin, nahezu alle Themen beackert. Foto: Boris Roessler dpa/lrs (zu lrs-Korr: "Tagung soll Kontakt zu Wissenschaftlern stärken" vom 21.08.2007) +++(c) dpa - Bildfunk+++
Symbolbild Wikipedia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維基百科(Wikipedia)原本是一個成功的故事:雖然只有11年的歷史,但卻早就成為全世界使用最多的知識訊息來源之一。這部網路百科全書擁有超過250個語言版本,文獻資料超過200萬篇。

不過,從世界各地遠道而來赴華盛頓參加年會的維基人可不願意躺在功勞簿上睡覺。維基媒體(Wikimedia)德國分部主席李希特(Pavel Richter)表示,現在維基百科最急需的就是新寫手,尤其是來自不同群體的人:

"比如,我們的維基作者當中只有9%是女性。60歲以上的老年人雖然願意親近網路,可是他們卻很少參與維基的工作。沒有大學文憑的人,帶有移民背景的人--這些都是在維基百科中得不到充分代表的群體。這樣,他們的視角也就得不到充分的表達。"

招募更廣泛群體參與寫作

維基人大多是中青年男性知識分子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只要到維基百科設在喬治‧華盛頓大學會議中心的會場去看一看,就會很快發現,那些不收稿酬,義務給維基寫文章的都是些什麼樣的人:典型的維基寫手年齡在30歲上下,男性,知識分子。不僅在德國,全世界都是如此。來自紐約的女寫手哈里斯瓦拉(Sumana Hari Hariswara)抱怨道,在維基百科裡,人們可以找到大量有關自然科學、技術和流行文化的文章,但是有關婦女運動史、藝術史、建築或者時尚的東西就明顯少見的多。

維基人也以自我批評的態度指出,對待新作者的方式也必須改變。面對新手費盡心血寫出來的"處女作",不應該立刻就用批評指責來潑冷水。為了鼓勵年齡較大的網路用戶也來參與寫作,維基百科將加強與業餘大學和圖書館的合作。通過一個題為"知識白銀"(Silberwissen)的項目,維基媒體德國分部負責人李希特希望打消年齡較大的作者對於"入門"的恐懼心理:

"對於突然加入,他們感到有些擔心:我到底是誰啊,現在就能參與一部百科全書的寫作?在這裡就必須向他們解釋清楚,這正是維基百科向他們發出的邀請,這是一部每個人都能參與的百科全書。"

今年年內,維基百科將提供一個更加方便操作的文字處理系統。因為複雜的文字輸入程序也讓新寫手望而卻步。

亞非拉--最有發展潛力地區

網路發展的未來在亞非拉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nka Agency I

通過這一項目,維基百科中那些比較小的語種將會受益。數量最多的是英語文章,數量大約在300萬左右,其次是德語,有140萬。不過,李希特認為,最有增長潛力的地區不在歐美:

"未來新增的網路用戶主要來自亞洲、非洲和拉美。這一發展將改變維基百科。這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會,把維基做成一個人們分享最重要東西的平台--那就是知識。"

在華盛頓的維基人聚會還將推進一個新發展:隨著"維基數據"(Wikidata)項目的實施,假如一位新總統或者一個新奧運冠軍的名字在維基中心數據裡輸入之後,所有的語言都會自動生成更新。

作者:Martin Ganslmeier 編譯:雨涵

責編:洪沙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