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衝突以色列

以色列批准加薩停火協議 美國將派軍「監督」停火

2025年10月10日

以色列政府已正式批准加薩停火協議框架,協議內容包括哈馬斯釋放所有扣押人質,以色列軍隊撤至加薩境內商定的邊界線。美國將派遣200名士兵監督協議的執行。此舉標誌著持續兩年的加薩戰爭有望迎來轉折點。

以色列士兵與裝甲車
以色列士兵在加薩邊境圖片來源: Jack Guez/AFP

(德國之聲中文網)以色列內閣周五(10月10日)凌晨批准了美國總統川普提出的加薩地帶停火協議。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办公室發表簡短聲明稱:「政府剛剛批准了釋放所有人質的框架,包括生還者和遇難者。」

一名以色列官員依規匿名表示,根據協議,停火應在政府批准後立即生效。以色列軍方將在24小時內撤回至商定的邊界線。

以色列政府的批準是在美國總統川普宣布以色列與哈馬斯已就其加薩計劃的「第一階段」達成一致之後做出的。釋放人質和停火是該計劃「第一階段」的一部分,後續階段將將聚焦加薩的治理問題。

加薩仍有多少人質?

據以色列政府稱,目前仍有48名以色列人質被哈馬斯扣押在加薩,其中僅有約20人被認為仍然存活。

2023年10月7日,極端伊斯蘭組織哈馬斯在以色列發動恐怖襲擊,造成約1200人死亡,251人被劫為人質。隨後,以色列展開軍事行動。

據哈馬斯所控制的加薩衞生部稱,自戰爭爆發以來,加薩已有超過6.7萬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近17萬人受傷。該部門的統計未區分死者是平民還是戰鬥人員,但表示約一半死者為婦女和兒童。

以色列軍隊撤出加薩部分地區圖片來源: Jack Guez/AFP

美國派遣軍事團隊監督停火

哈馬斯首席談判代表哈亞(Khalil al-Hayya)周四發表講話,闡述了他所稱的停火協議核心要素:以色列釋放約2000名巴勒斯坦囚犯,開放與埃及的邊境口岸,允許援助物資進入並從加薩撤軍。哈亞表示,以色列監獄中所有婦女和兒童也將獲釋。但他未透露以色列從加薩撤軍的具體範圍。哈亞稱,川普政府及調解方已作出保證戰爭結束,哈馬斯及其他巴勒斯坦派別將專注於實現自決並建立巴勒斯坦國。

為協助支持並監督停火協議,美國將派遣一支由200人組成的軍事小組前往中東,「監督」加薩停火。美方官員匿名表示,埃及、卡達、土耳其以及可能包括阿聯酋的代表也將參與行動。

據法新社報導,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布拉德‧庫珀(Brad Cooper)將先部署200人,其職責是「監督、觀察,確保沒有違反行為」。據美聯社報導,另一位官員表示「美軍不會進入加薩」。

加薩地帶大部分地區被摧毀圖片來源: Ebrahim Hajjaj/REUTERS

協議如何推進

據兩名獲悉談判情況的埃及官員、一名哈馬斯官員及另一名官員透露,該協議預計將在埃及簽署,其中包括將要釋放的囚犯名單,以及以色列在加薩第一階段撤軍的新防線地圖。

官員們表示,撤軍最快可能在周四晚開始。埃及和哈馬斯官員稱,人質與囚犯的釋放預計將在周一開始,但另一名官員稱最早可能周日夜間啟動。埃及和哈馬斯官員稱,包括加薩與埃及邊境拉法口岸在內的五個邊境通道將重新開放。

美國總統川普:除西方國家外,許多阿拉伯和穆斯林國家也支持其加薩倡議圖片來源: IMAGO/MediaPunch

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主管弗萊徹(Tom Fletcher)周四對記者表示,官員們已準備好17萬噸藥品、援助物資及其他補給品,待獲准即可運往加薩。

川普计劃要求以色列繼續在加薩境內靠近以色列邊界的地區保持無限期軍事存在。而一支主要由阿拉伯和穆斯林國家軍隊組成的國際部隊將負責加薩內部的安全。美國將主導一項大規模國際重建工作。

儘管「第一階段」協議已獲批准,但後續階段仍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哈馬斯是否解除武裝、加薩未來的治理結構以及是否允許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介入。

德國積極響應 承諾援助加薩

德國總理梅爾茨(又譯默茨)稱,加薩達成的停火協議是「對中東及更廣泛地區人民的好消息」。他在社交平台X上發布一系列貼文,感謝美國總統川普提出和平倡議,並向卡達、埃及和土耳其的調解方致謝,同時也感謝以色列「為和平開闢了道路」。

梅爾茨宣佈,德國將提供2900萬歐元緊急人道主義援助,並與埃及共同主辦加薩重建會議。他強調,當下的首要任務是迅速落實協議:「包括德國公民在內的人質必須盡快回到家人身邊。停火必須生效並保持。人道援助必須迅速送達加薩人民。」

梅爾茨重申,「德國支持以色列的生存與安全」,兩國方案是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和平共處的最佳機會。

延伸閱讀:加薩戰爭兩周年:德國立場如何?

(路透社、德新社、美聯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