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25年前的「預防性自衛」
2006年6月7日
聯合國安理會1981年6月19日在第487號決議中表示,安理會以最嚴厲的口徑譴責以色列軍方的襲擊。決議表示,空襲違反了聯合國憲章的精神,並違反了國際行為準則。這項決議發表於襲擊後12天。安理會認為,以色列不能以軍事打擊作為威脅,更不能重蹈覆轍。此外,這一行為違反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伊拉克當時已經簽署了這一條約,以色列還並不是條約的簽字國。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奧地利人瓦爾德海姆言語中充滿了怒意!
「轟炸伊拉克核反應堆明顯違反了國際法,必須受到嚴厲譴責。」
這並不是以色列第一次受到聯合國安理會的譴責,也不是最後一次。當時以色列政府並不以此為然。耶路撒冷深信,採取預防性自衛措施符合聯合國憲章第51條的精神,即聯合國成員有權利行使單獨或集體自衛的自然權利,維持或恢復國際和平及安全。而安理會並不這麼認為,並要求以色列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法國在襲擊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十分尷尬。當時的法國總理希拉克在70年代表示願意支持伊拉克修建核反應堆並提供12公斤濃縮鈾。而在襲擊當天,所有的法國專家中只有一人在現場工作,並在襲擊中喪生。種種跡象顯示,以色列可能事先向法國通報襲擊計劃。而遇難的這位法國人被懷疑是在反應堆為以色列空軍安置了定位發報機。
華盛頓當時也是以色列的盟友。美國政府對襲擊事件也很震驚,並決定暫時中止向以色列提供F-16型戰鬥機。但是幾天後,美國調整了對以色列的政策。當時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基科帕特裡克表示:
「我認為,人們應該意識到,鑑於伊拉克迄今的歷史,以色列的擔心是有理由的。伊拉克從來沒有簽署停火協議,並不承認以色列國家的存在,也並不參與任何實現中東和平的努力。巴格達甚至都不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
代號「巴比倫行動」的空襲開始於1981年6月7日下午15點55分。八架F-16型戰鬥機和五架F-15型戰鬥機從當時埃及佔領的西奈半島艾奇昂空軍基地升空,向東飛行。之後,戰鬥機群進入了沙烏地的領空,並首先沿著沙烏地與約旦的邊境飛行,直到伊拉克。在飛行了兩個半小時之后,戰鬥機群抵達了目的地,離巴格達不遠的奧西拉克核反應堆。在短短的幾分鐘內,13架飛機投擲了16枚各一噸重炸彈。炸彈砸破了反應堆的頂棚,將其徹底摧毀。
襲擊後,以色列首先想保密。之後,以色列總理貝京打破沉默。他在以色列空軍執行任務安全返回之後說:
「根據最可靠來源提供的可靠消息,伊拉克奧西拉克核反應堆將於今年7月,最晚今年9月投入使用。出自簡單的邏輯,我們舉定現在採取行動,要不然就晚了。我們將動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保衛我們的人民。」
巴格達方面一開始保持克制。但在意識到襲擊導致本國核技術研究倒退數年之後,阿拉伯國家發動了強烈的抗議活動。阿拉伯人將襲擊看成是以色列對阿拉伯世界的羞辱。阿拉伯國家聯盟駐聯合國特使馬科蘇德表示:
「這一發展的嚴重性顯示出以色列攻擊性外交發生了質的變化。阿拉伯世界國家就此應該協調相互的戰略。我們決定首先召開阿拉伯國家聯盟特別會議,其次,我們將上訴聯合國安理會。」
如果不考慮安理會第487號決議,阿拉伯國家上訴並沒有取得任何成果。「巴比倫行動」加深了中東國家對以色列的不信任感。人們長時間以來堅信以色列擁有核武器,也不得不接受以色列是中東地區唯一一個擁有核武器國家的事實。對奧西拉克核反應堆的襲擊是以色列向其他有意發展甚至研製核武器國家提出的警告。
這也許是伊朗長時間將其核計劃保密的原因。現在,伊朗的核設施分散在很多地方,也不像當時伊拉克核反應堆那樣容易被摧毀。1981年負責「巴比倫行動」的指揮官拉茨表示,伊朗的核設施只能夠由地面部隊摧毀,如同1981年的行動方案已經不再適用於今天的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