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核計劃報告「拉響警報」

2011年11月10日

國際原子能機構有關伊朗核計劃的最新報告在國際上引起不同反響。伊朗否認在進行核武項目;美國則稱報告拉響了警報;德、英、法主張對伊朗實施更嚴厲的制裁;中國和俄羅斯依然持反對態度。以色列則呼籲國際社會盡快採取行動。

圖片來源: PA/dpa

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報告得出的結論是,伊朗直到2010年一直在發展核彈項目。美國認為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警報"。國務院發言人托納(Mark Toner)在華盛頓表示,有關結論是"非常嚴重的指責"。他呼籲伊朗坦誠、公開地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以消除由此引起的顧慮"。托納表示,美國將與盟國就下一步行動磋商,包括考慮在聯合國已有的制裁措施之外採取其他手段,加大對伊朗的壓力。

德國政府認為,對伊朗採取更多、更嚴厲的制裁已是不可避免的一步。聯邦政府發言人賽博特(Stefan Seibert)呼籲伊朗履行對國際原子能機構負有的義務,重返談判桌。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下周的會議上,德國將敦促該機構通過措辭明確的決議。德國外長韋斯特韋勒表示,新的制裁應盡可能在國際上獲得廣泛的支持。他同時強調,德國拒絕就軍事選項進行討論。

中俄反對加強制裁

法國外長朱佩(Alain Juppé)也要求採取"史無前例"的制裁。但國防部長龍格(Gérad Longuet)同時強調,這並不必然意味著軍事幹預。英國外交大臣黑格建議伊朗通過談判解決目前的危機。

中國政府在伊朗核問題上,仍保持原有的立場。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周四在記者會上表示,施壓、制裁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說,中方始終認為,對話和談判是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正確途徑。安理會中另一個擁有否決權的大國俄羅斯也反對對伊朗實施進一步制裁。俄羅斯副外長加提羅夫(Gennadi Gatilow)稱,"任何針對伊朗的新的制裁都將在國際社會被視為加速伊朗權力更替的工具。"

損失"不會超過500人"

以色列官方沒有對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報告作出高調回應,而是把這一任務讓給了媒體和反對黨。反對黨卡迪馬黨領導人利夫尼表示,現在國際社會必須阻止伊朗,"這已不是以色列執政黨、反對黨或某個政府的頭等大事,這已不只是以色列面對的問題,而是整個世界必須阻止伊朗。"

以色列媒體對此事報導評論的基調是,現在球踢到了國際社會這一邊。以色列人已不指望俄羅斯和中國會倒向西方國家的立場,同意對伊朗採取更嚴厲的制裁。因此他們寄希望於美國和歐洲國家的態度。以色列要求採取足以對伊朗經濟產生毀滅性打擊的制裁措施,國防部長巴拉克提出應對伊朗實施石油禁運,切斷伊朗與國際資金市場的流通渠道。

巴拉克同時試圖鼓舞國民的士氣。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爆發戰爭的情況下-當然這是違背以色列願意的, 如果國民都及時躲進防空掩體,那麼這場戰爭給以色列造成的人員傷亡"不會超過500人"。

作者:Sebastian Engelbrecht,葉宣

責編:洪沙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