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伊門道夫:藝術應有益於社會

祝紅2007年5月29日

馳名世界的德國戰後藝術大師約爾格-伊門道夫在與不治之症ALS「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進行了近8年的頑強搏鬥之後,於5月28日聖靈降臨節的中午離開人世,享年61歲。在告別人世之前,重病在身的伊門道夫幾乎將全部精力投入創作之中。辭世前不久他還曾公開表示,雖然他深知病情的嚴重,但從未夢見那通往死亡的光明通道。伊門道夫曾被視為德國的「毛派分子」,他數次前往中國,舉辦大型藝術展,也對中國新銳藝術家的創作提出了自己誠懇的意見。

德國咖啡館系列作品之一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伊門道夫於1945年生於德國下薩克森州的布萊克德。父親是軍人,母親是秘書。如伊門道夫所說,他從小就著迷鉛筆的魅力,因為手中的鉛筆能使他繪製出一幅幅動人的圖畫。16歲時,伊門道夫舉辦了自己的個人繪畫展。1982年,他參加了卡塞爾舉辦的世界三大視覺藝術展-文獻展,引起國際上的廣泛關注,從此以後,蜚聲世界。

Jörg Immendorff Ausstellung in BerlinJörg Immendorff Ausstellung in Berlin
2006年1月在柏林國家新畫廊舉辦個人回顧展。同夫人在開幕儀式上圖片來源: AP

伊門道夫生長在現實主義與表現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手法風靡的年代,德國在繪畫語言上更為尖銳和直觀的新表現主義風格也在伊門道夫的創作上留下深深的痕跡。但與許多德國戰後畫家偏愛抽象,非具象的創作風格不同的是,伊門道夫執迷於表現政治題材的具象畫法。刺眼的色彩,具像甚至是誇張的人物和構圖格外吸引人的眼球,每每迫使觀賞人駐足思考畫作所要表達的內容。在長達40多年的創作中,伊門道夫始終聚焦政治題材。上一世紀70年代與前德東畫家朋克合作的德國咖啡館系列就是他代表作之一,這些巨幅畫作不僅反應了兩德分裂的生活細節,也預見了德國的統一:

BdT Deutschland Kunst Gerhard Schöder Porträt von Jörg ImmendorffBdT Deutschland Kunst Gerhard Schöder Porträt von Jörg Immendorff
2007年3月推出總理金像作品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我的作品主體是藝術的社會重要性。探討藝術家的自我與集體和社會的關係。藝術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有益於社會。藝術創作的意義何在。換句話說,我們是否可以想像一個沒有戲劇,電影和藝術的社會?在我看來,繪畫的意義在於,提出生活向我們提出的問題,比如我們來自何方,走向何處。」

為了表現這一主題,伊門道夫選擇了不同的形式,繪畫風格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在藝術創作上不斷創新,永不停步可以說伊門道夫的座右銘:

「我不斷重新定義自己。我永遠不會有被視為頭腦僵化的時候。我曾說過,我有一個昨天的心靈,也就是說,我必須不斷地創新,新,不斷開啟新的藝術大門。」

藝術的難能之處在於推陳出新,這就是伊門道夫的畢生追求,也正因為如此他迷戀執教於杜塞道夫艺術學院的工作,因為後起之秀常常帶給他新的思考和收獲,就在去世前不久,他還置身學生之間,與他們暢所欲言。


關注中國的伊門道夫

Jörg Immendorff und seine Ehefrau OdaJörg Immendorff und seine Ehefrau Oda
伊門道夫和其夫人奧達圖片來源: dpa

不僅如此,伊門道夫還是一位著眼於世界的藝術大家,古老的東方古國中國早就引起了他的關注。2002年和2003年,他曾數次飛往中國,在上海和北京舉辦大型架上藝術展,也引起中國觀眾和同行的極大興趣。走馬觀花是最令人陶醉的,但伊門道夫並沒有沉醉在異國他鄉的盛情接待和佳餚美酒之中。中國新銳藝術家的創作使他陷入深層的思考:

「每一位藝術家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背景,這是人們進行藝術創作的基礎。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是求知心切的天賦藝術家。比如我可以向中國藝術家學習他們的精粹,但我絕不會照搬他們的風格。對中國藝術家來說也是一樣。我們彼此間可以進行哲學交流,但我也一再坦率地對中國同行說,要在中國傳統的繪畫基礎上實現突破,有所創新。」

作品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伊門道夫善於利用媒體的做法以及2003年8月攜帶古柯鹼與9名妓女在杜城豪華飯店歡宴一事曾招致眾人的不滿,他本人也因此事被推向法庭。事後,伊門道夫雖表示悔過,也沒有因此被關入監獄,並保住了在大學的教授職位,但這畢竟是他人生中一個永遠無法洗淨的污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