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位尊德"薄",陳規陋"習"

2012年9月30日

隨著中共前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的黨內調查出爐,本周世界輿論對於中國的關注高峰在周末到來。此外,外有緊張的中日關係,內有飢渴的基層民主,且看十八大這場戲如何上演。

A kimono-clad protester, holding a Japanese flag, takes part in a rally, opposing China's territorial claim over the disputed islands, called Senkaku in Japan and Diaoyu in China, at a park in Tokyo, Saturday, Sept. 22, 2012. (AP Photo/Itsuo Inouye)
日本反中遊行(2012.9.22)圖片來源: dapd

(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明報》報導,"胡錦濤、習近平聯手果斷處理中共近幾十年來案情複雜堪稱之最的薄熙來案,為中共十八大的召開清除了重要障礙,隨後進入司法程序的薄熙來將面臨重罪"。報導分析說,中共17年來處理了3名政治局委員,除了薄熙來,還有北京市委書記陳希同,以及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從受賄金額和造成的影響看,薄熙來刑期不會低於"雙陳"。

台灣《蘋果日報》發表社論認為,薄熙來案說明黨大於法。從對薄熙來夫婦及王立軍的處置來看,"不但無法說服國際中國是法治國家,恰恰相反,這兩出大戲的表演根本是漏洞百出、左支右絀,顯示中國離法治似乎越來越遠。""

11月8日將召開十八大圖片來源: AP

香港《信報》評論認為,薄熙來自執政大連到擔任政治局委員兼重慶市委書記,多年來越來越腐敗,但職位"愈貪愈高昇"。 "五年前對陳良宇雙開時,早已指反腐鬥爭關係黨的生死存亡、國家的長治久安,為何五年後情況依舊?"

"前腐後,不"

台灣中央社報導說,薄熙來被法辦,大陸網友擔心在中共現行體制下,很快就會有"薄東來"出現,"前腐後繼,不絕如縷"。報導引述大陸網友的話說,劉少奇、林彪、四人幫倒台時,大陸媒體都堅決擁護,現在薄熙來倒台了,媒體又全是堅決擁護。當年薄熙來從大連一路走來官運亨通,伴隨的也全是堅決擁護,"滋生的土壤不鏟除,今後這樣的人物還會出現,還會有無數次的堅決擁護。"

《聯合報》發表社論說,王立軍被視為1971年林彪搭機出亡以來,中國最受矚目的"叛逃"事件。"林彪要飛到俄國保命,王立軍要投奔美國總領事館保命;兩事相隔四十一年,卻是如出一轍,中國的黨、政、法體制知不知病?知不知恥?"

該社論還認為,"美國使領館從一年搞定方勵之、八天搞定陳光誠,到一天搞定王立軍,這些皆拜'改革開放'之賜;卻也形同將中國政治及司法正義的最後仲裁地位交給了美國人,這無疑是國恥。因此,莫謂王立軍'叛逃'是國恥,這其實是中國現今的黨、政、法體制之自取其辱。"

"超越國境的魂通道"遇堵

中日建交40周年,卻面臨釣魚島爭端引發的緊張關係。日本《讀賣新聞》發表社論說,40年前中日建交時,誰預測到兩國關係如此險惡,日本協助中國成長的事實在中國完全被抹消,中國對日政策依據政治與經濟所需從"政冷經熱"走向"政冷經冷"。社論呼籲日本海上保安廳加強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警戒,指出必須一邊迴避中日戰爭、與中國共存共榮,一邊加強日美軍備抑制中國的行動。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中國擁有大批粉絲,多種小說暢銷於世,然而北京政府指令書店撤下他和其他日本作家的書籍。村上春樹投稿《朝日新聞》指出文化交流是"超越國境的靈魂通道",他寫道:"20年來,東亞地區最令人高興的一大成果是文化趨於豐富,現在這個成熟的文化交流可能被中日韓三國的領土糾紛破壞,令人恐懼"。

村上春樹提醒日本不要報復中韓文化,"我們對他國文化無論發生什麼都不應喪失敬意"。他認為在領土問題上搞民粹主義,"就像喝廉價酒醉,血沖大腦一樣,大聲喊、行動粗,不斷重複自己的單純倫理,引起周圍騷動,但到醉醒,剩下的只有自己頭痛"。

一個村行民主選舉遠遠

"烏坎事件"發生一周年之際,烏坎村再次爆發抗議遊行,大約100人走上街頭,表達對被非法轉讓和分配土地返還進展緩慢的不滿。紐約時報中文網發表評論指出,民主道路必然崎嶇。作者王強認為,"在任何民主社會,對民選政客的政績有不滿是再平常不過的了,民眾表達抗議也是基本權利之一。烏坎雖然民選出了新村委會,但烏坎的村民自治民主道路才剛剛開始,新的抗議以及未來對村委會的其他批評都會是這個南方中國小漁村完成民主道路的一部分,如果可以實現的話。"

2012年3月烏坎村選舉村委會圖片來源: dapd

王強同時指出,烏坎事件僅僅是一個局部事件,該事件並不代表中國普遍的基層民主時代已經到來,顯然更不可能由下而上推動中國更高層面的民主進程。廣東維權律師唐荊陵也認為,烏坎走出困局,僅僅一個村實行民主選舉是遠遠不夠的。

作者:張平

責編:李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