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你應該知道的「巴勒斯坦大起義」

Darko Janjevic
2017年12月9日

什麼是Intifada?在前兩次中,巴以衝突是怎樣的情形?德國之聲為您作以下解釋。

Gaza - Proteste der PFLP gegen Jerusalem-Status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Zumapress/M. Dahman

什麼是巴勒斯坦大起義(intifada)?

intifada源於阿拉伯語,意思接近"甩開"、"扔掉"謀事或者某人。該詞用在巴勒斯坦同以色列暴力鬥爭的語境裡,意思便成了巴勒斯坦人有組織地對以色列軍方發動起義,它既是民間鬥爭,同時也有政治引導。

這一語境下的巴勒斯坦起義已發生過兩次,第一次於1987年開始,1993年結束。而2000年發生的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則尤為血腥,持續了5年。

川普周三宣佈,美國駐以色列使館從特拉維夫遷往耶路撒冷。這一決定引起巴勒斯坦方的極大憤怒,在加薩地帶曾握有政權並主張暴力的哈馬斯一派呼籲發動第三次巴勒斯坦起義。

以色列視耶路撒冷為首都,巴勒斯坦也聲稱東耶路撒冷為自己的首都,但這一地區目前被以色列佔領,如果建國,耶路撒冷東區將成為巴勒斯坦的首都。將使館遷進耶路撒冷被人們看作美國公開地站在了以色列一邊。

誰是哈馬斯?

哈馬斯是巴勒斯坦內部一個崇尚暴力的伊斯蘭派別,在政治和軍事方面都擁有實力,也是巴勒斯坦被佔領土上第二大政治力量,僅次於法塔赫。這兩派正在組建聯合政府。

1987年成立的哈馬斯拒絕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曾呼籲摧毀以色列國家。最近年間,哈馬斯同以色列已進行過多次戰爭,包括2014年夏天造成多人死亡的加薩戰爭。哈馬斯還策劃和實施了一系列針對以色列目標的恐怖襲擊以及自殺性襲擊。

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

1987年12月8日,一輛以色列軍車衝撞一輛接下班後巴勒斯坦工人返回加薩的轎車,導致4名巴勒斯坦人死亡。以方堅稱,司機失控,這是一場事故,但許多阿拉伯目擊者則認為,撞車是蓄意的行動,是對此前一名以色列人被刺死的報復。

雙方展開暴力對峙。其間,許多巴勒斯坦人開始公民抗命活動,拒絕前往以色列工作、交稅以及購買以色列產品。第一次巴勒斯坦起義也催生了哈馬斯組織的誕生。

巴解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圖片來源: Jamal Aruri/AFP/Getty Images

經過6年的暴力衝突,以色列政府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於1993年簽署了奧斯陸協議,標誌了第一次巴勒斯坦起義的結束。該協議劃定了巴勒斯坦自治區,並在佔領區就自治政府作出規定。但哈馬斯不承認這一協定。

有關第一次巴勒斯坦起義的死亡人數,各方的數據都不相同。以色列非政府組織B'Tselem的統計顯示,直至1993年底,巴勒斯坦一方的死亡人數為1203人,以色列則為179人。

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

2000年9月28日,以色列反對派政治家沙龍(Ariel Sharon)前往被佔領的耶路撒冷東區並登上聖殿山,此舉被巴勒斯坦方面看作是一種挑釁,象徵對被佔領土以及對整個耶路撒冷聖殿山擁有主權,而伊斯蘭的聖物圓頂清真寺就位於聖殿山上。

數月後,沙龍當選以色列總理,但他此前的行為早已為巴以之間暴力的再度爆發創造了條件。哈馬斯宣佈當年10月6日為"憤怒之日",呼籲襲擊以色列軍事據點。第二次巴勒斯坦起義開始了。

同第一次起義不同,第二次參加起義的人數更多,不是使用石頭或者燃燒瓶作為攻擊器械,哈馬斯領導的第二次起義時使用了槍枝武器。尤其引起關注的是,哈馬斯對以色列平民使用了自殺性襲擊手段,目標包括汽車、餐館以及飯店。

作為報復,以色列則空襲加薩和被戰領土。

雖然第二次巴勒斯坦起義結束的日子沒有最終的確定說法,但一般認為起義持續了5年。以色列《國土報》報導稱,大約1330名以色列人喪生,巴勒斯坦方面的死亡人數則為3330人。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