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政治俄羅斯

俄動用新型導彈 威脅進一步攻擊烏克蘭及西方支持者

2024年11月22日

俄對烏戰爭繼續激化。俄總統普丁稱,對烏克蘭使用了"無法攔截"的新型中程導彈。專家稱,該導彈可攜帶核彈頭,理論上可達德國、法國、英國等深入歐洲的目標,但西方不應過度反應。

普丁:烏克蘭戰爭具有了全球性特徵
普丁:烏克蘭戰爭具有了全球性特徵圖片來源: Vyacheslav Prokofyev/Sputnik/Kreml Pool/AP/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俄羅斯在發射據稱為新型中程導彈後,威脅對烏克蘭及其西方支持者發動進一步攻擊。

俄總統普丁表示:"對於那些允許將其武器用於針對我方目標的國家,我們也有權對這些國家的軍事目標使用我們的武器。"

他表示,如果形勢激化,俄羅斯將堅決作出同等的回應。

普丁稱,此次發射新型中程導彈是對美國等國家允許烏克蘭攻擊深入俄羅斯領土目標而作出的反應。

不過,也有專家指出,俄羅斯此次新型導彈的攻擊應是經過了更長時間的準備。

"我們已多次強調,由西方挑起的烏克蘭地區衝突已具有全球特徵",普丁說道。

他表示,俄羅斯周四早晨向烏克蘭大城市第聶伯羅發射了一種新研發的中程導彈。有六個彈頭爆炸,普丁稱,沒有核彈頭。第聶伯羅是前蘇聯、現烏克蘭導彈及軍火製造商Juschmasch所在地。

不久前,俄羅斯修改了其核武使用規則。新版本中稱,一個無核國家如果在擁核國家的支持下攻擊莫斯科,那麼將被視為這些國家對俄羅斯的共同侵犯。

澤倫斯基:我們與其它國家的自我防禦權一樣圖片來源: IMAGO/ZUMA Press Wire

美五角大樓:莫斯科發射前告知了華盛頓

美國政府一名發言人稱,俄羅斯此次向第聶伯羅發射導彈是要威嚇烏克蘭及其支持者,並激起公眾注意。

這名發言人稱,估計莫斯科僅擁有數枚該試驗型導彈;烏克蘭已挺住了更大爆炸力的導彈。

美國國防部副發言人辛格(Sabrina Singh)表示,美國新近告知了基輔及其盟國,俄羅斯可能使用新型導彈。而莫斯科則在發射前告知了美國。這是華盛頓和莫斯科之間"旨在減少核風險的渠道"得到了運用。

澤倫斯基:國際社會須堅決回應 烏有權自我防禦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則要求國際社會對俄羅斯此舉作出堅決回應。

"這是這場戰爭的規模和殘酷性一次明確而嚴峻的升級,是俄羅斯對聯合國憲章的蔑視與侵犯",澤倫斯基在社群網站寫道。對普丁而言,"中國、巴西、歐洲國家、美國和世界其它國家敦促什麼都無所謂"。

據信,過去數天,烏克蘭使用美產ATACMS導彈以及英國Storm Shadow巡航導彈攻擊了俄羅斯境內的軍事目標。美英兩國的許可被認為是對莫斯科據估計動用北韓士兵參戰的回應。

澤倫斯基稱,在俄羅斯侵略戰爭之下,烏克蘭的防禦符合國際法。"我們的自我防禦權與其它國家是同樣的。"

肖爾茨:既保持審慎態度、又明確支持烏克蘭圖片來源: Kay Nietfeld/dpa/picture alliance

德總理肖爾茨:須避免激化為俄羅斯與北約的戰爭

德國總理肖爾茨稱俄羅斯此次新型中程導彈攻擊是"可怕的激化,正如此前使用北韓士兵投入現在的戰爭、為普丁的帝國夢喪命一樣"。

肖爾茨同時強調自己的烏克蘭政策路線,稱須避免戰爭激化為俄羅斯和北約之間的戰爭,須保持審慎。他也強調自己反對向烏克蘭提供較遠射程的巡航導彈。在德國選戰背景下,他表示,只有他所在社民黨才在這個困難議題上既具有審慎態度、又明確支持烏克蘭。

專家:俄導彈可配核彈頭 西方不應過度反應

烏克蘭軍方最初稱俄羅斯此次使用的是一枚洲際導彈。普丁聲稱,該導彈具備高超音速,無法攔截。專家認為,該導彈也可配備核彈頭。五角大樓認為,該中程彈道導彈是以俄RS-26型洲際導彈為基礎。

德國電視一台訪問奧斯陸大學研究核戰略及軍事導彈的專家霍夫曼(Fabian Hoffmann)時,他表示,理論上,這樣的導彈也可攻擊深入歐洲如德國、法國和英國的目標。但他認為,核激化的可能性極低,西方現在不應過度反應。

普丁還表示,研發該導彈是對美國退出《中程導彈條約》的回應。該條約禁止射程為500-5500公里的陸基中程核導彈。美國希望在歐洲和太平洋部署這樣的導彈。事實上,華盛頓的確於2019年退出該條約。起因是懷疑莫斯科研發了被禁止射程的導彈和巡航導彈。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冷靜克制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呼籲各方保持冷靜克制。衝突各方應朝著通過對話緩解局勢的方向努力,為盡快實現停火創造條件。中國的立場不變,支持"通過政治手段解決危機"。

(綜合報導)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