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聖誕節這一天,威廉海瑪動植物園裡的大猩猩、巴諾布猿和紅毛猩猩收到了106份包裝精美的禮物。裡面裝有爆米花、葡萄乾和蘋果乾,還有香脆的餅乾。
他們不僅知道伸手拿禮物,還知道先讓背上的猴子們爬下去,再坐到一邊拆包裝。
他們已經很老練了,這已經不是該動物園第一次給猩猩們送聖誕禮物。
許多人不知道猴子與猿的區別。其實很簡單。猴子有尾巴,猿沒有。此外,猿的大腦體積更大,壽命更長。猿的種類包括類人猿、猩猩、長臂猿等等,還有大猩猩、紅毛猩猩和巴諾布猿。
人類和其它靈長類動物的距離似乎越來越貼近,從藝術及流行文化中便可看出端倪。柏林世界文化館將在4月30日至7月6日舉行「猿猴文化」特展。
圖片來源: Filip Van Dingenen (Detail)有智慧的猿猴長久以來是介於人類與動物之間的特殊個體。文學作家如E.T.A.霍夫曼、威廉‧豪夫和卡夫卡都曾以猿猴作為作品中的關鍵角色。70年代,學會手語的母猩猩可可成為家喻戶曉動物明星。巴貝‧施羅德(Barbet Schroeder)的紀錄片拍攝下可可接受訓練的過程。
圖片來源: Les Films du Losange (Detail)外交官妻子愛上猩猩馬克思—這是日本導演大島渚在1986年推出的婚姻喜劇《馬克思,我的愛》,片中以女性社會地位的變遷作為主題。這部被譽為「繼《金剛》之後最偉大的猩猩羅曼史」,劇情描述了巴黎上流社會中的一場特殊婚外情。
圖片來源: 2015 STUDIOCANAL GmbH, Berlin人類對於猿類這個「近親」的看法不斷改變。學術文獻或是流行文化中都能找到許多例證。藝術家克勞斯‧韋伯(Klaus Weber)就以充滿批判性的角度處理猿猴影像。在韋伯著名的《疙瘩》攝影集中,擺出沉思姿態的猿猴雕像周圍長出好幾個知名人士的頭像。
圖片來源: Klaus Weber范‧丁格納(Filip Van Dingenen)在他的藝術項目「Flota Nfumu」中以知名的白化症猩猩「雪花」為題材。2003年,大猩猩雪花在西班牙巴塞隆納動物園去世,得年40歲。雪花因為動作表情狀似人類而成為媒體寵兒。范‧丁格納在他的裝置藝術中收集了孩童們所畫的雪花。
圖片來源: Filip Van Dingenen (Detail)神猴哈努曼是深植於爪哇文化和當地的街頭戲院中。多涅登(Anja Dornieden)和蒙魯瓦(Juan David Gonzales Monroy)在其超現實電影《蒙面的猴子》中,描述了爪哇的猴子與其主人間的權力和工作關係。
圖片來源: Anja Dornieden & Juan David González Monroy (Detail)法國藝術家於熱(Pierre Huyghe)從一隻YouTube影片中獲得了靈感:影片中一隻猴子帶著假發和面具在東京的一家餐廳裡頭工作。於熱找到了這隻猴子,請它再次帶上面具出演短劇。在充滿詩意的19分鐘短片中,這隻猴子看上去如同日本的能劇演員。
圖片來源: Marian Goodman Gallery, New York; Hauser & Wirth, London; Esther Schipper, Berlin; Anna Lena Films, Paris (Detail)1968年,電影《人猿猩球》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幻想世界,片中的影像已經成為美國流行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家福斯科斯(Coco Fuscos)在2015年推出的影片中創造了女權主義黑猩猩、科學家Zira博士這個角色,讓她站上21世紀的學術講台。
圖片來源: Coco Fusco, TED Ethnology施泰因佈雷克(Erik Steinbrecher)在其作品中使用了多層次的圖片並玩起了文字游戲。上圖是他利用不同天然及無機材質製成的塑膠「猴子」,觀者可以自行理解其中的意境。柏林世界文化館在4月30日至7月6日舉行「猿猴文化」特展。
圖片來源: Andreas Meichsner (Det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