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偏見與信任(一):德國人在波蘭人心中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5年4月19日

至今二戰結束已經整整60年了,然而同為戰爭犧牲品的波蘭人民和德國人民,戰爭在其心中的陰影仍然難以完全消除。本網分兩次全文刊載德國之聲深度報導『偏見與信任』,或許能對同樣曾遭受戰爭創傷、並且正面臨兩國關係危機的中國與日本人民提供一點借鑑。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電戰侵入波蘭,波蘭成二戰最大受害國之一圖片來源: dpa

傷痕如烙:二戰在波蘭人心中

「每一個波蘭人都對戰爭記憶猶新,它幾乎無所不在。我們都有祖父母,他們都經歷了那場戰爭。我們的父母當時大都是戰後兩三年出生的。而戰爭這個話題幾乎無所不在。」

庫若夫斯基是華沙大學日爾曼文學專業的學生。他所說的代表了他的大多數同胞的觀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即使是在戰爭已然結束60年之後的今天──在波蘭人心目中依然是一個最重要的話題。因為從1939年到1945年之間的6年,是這個國家最慘痛的歷史。600多萬波蘭人因這場戰爭殉難,而他們大多數只是平民。波蘭,不僅是希特勒進行軍事佔領的第一個國家,而且還是他想要種族滅絕的國家!這場夢魘般的歷程給這個民族烙下的傷痕之深,至今仍然清晰可循。

波蘭人對戰爭的追憶甚至比德國人更深刻,華沙的德國歷史研究所所長齊默爾教授說:「很顯然,戰爭對波蘭人的影響更深遠得多,因為,波蘭民族在二戰中罹受了他們歷史上最為慘痛的浩劫。去年紀念華沙起義60周年,再一次喚醒了波蘭人的民族意識以及對戰爭中和末期所遭受災難之深重的種種記憶。名義上,波蘭是二戰的戰勝國,可事實上不言而喻,她也是這場戰爭的輸家之一。」

刀俎下的羔羊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國國防軍在波蘭自由城市但澤(Danzig)打響了開戰的第一槍──而德國的宣傳機器卻稱,這是對波蘭的蓄意挑釁與侵犯邊界的罪有應得的反擊。戰爭由此拉開了沉重的序幕。

隨後不久,獨裁者阿道夫.希特勒在廣播中向德國人民宣佈:「5點45分我們開始了反擊戰。並且從現在起,我們將以牙還牙,以炸彈還炸彈回報他們!」

波蘭境內的猶太集中營圖片來源: USHMM, courtesy of Muzeum Stutthof

獨裁者說到做到。幾周之內,波蘭被牢牢地掐在了德國人手裡,任意踐踏,並且罹受了直到戰爭結束的漫長的難以想像的苦難。幾乎每個家庭都有殉難者──記憶,對於死者的,久久延續著對於戰爭的刺骨記憶;並且在很長時間裡毒染了波蘭與德國的關係。

在偏見中成長

比如說,安娜.若敘卡,就是懷著刻骨仇恨長大的一代人中的一個。她說:「坦白地說,我家裡人一直、而且自始至終對德國人懷有偏見,德國人被描述成可怕的怪物。我的祖母在二戰中失去了丈夫和一個兄弟,這導致在我很小的時候,德國人給我的印象就非常壞。我總把德國人和納粹聯繫起來,這也導致後來我與德國人的關係一直很差。但是現在這個關係轉變了,我認識了德國人,我也明白了他們不是法西斯。他們是正常的人。」

對德國人懷有偏見,這在波蘭絕不是個例。就是在今天也不是。根據華沙德國歷史研究所齊默爾教授的研究論文,戰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波蘭人對德國這個鄰國的評價。齊默爾教授說:「在兩國進行的問卷調查表明,一千多年的睦鄰關係史在波蘭社會大多數人的意識裡被淡忘了,二戰以及戰後時期被凸現了。所以,我們很有必要從這個鎖鏈中掙脫出來。當我們今天回顧過去的這60年,對二戰以及戰後時期的觀點在一年年地變化。」

冰紀和融化冰紀

戰後初期,波蘭與德國之間經歷了一個嚴酷的冰期。對話、或者對過去發生事情的共同的追溯,這在很長時間裡都不可想像。直到1970年初,德國總理威利.布蘭特在華沙起義烈士紀念碑前的歷史性的下跪,以及他推動與東方緩和的政策,才漸漸融化了凍結在波、德之間的冰牆。這也是兩國在決裂之後大地春暖的里程碑。

德國總理布蘭特(社民黨)1970年訪波時歷史性的一跪,卸下多少波蘭人心中不可承受之痛圖片來源: AP

米耶奇蘇阿夫.托馬拉教授今年84歲。近60年來,他一直致力於德國-波蘭關係,並且是波蘭「紀念」基金會的創立者。他對當時波蘭盛行的反德情緒仍然記憶猶新:「戰後,人們一再書寫戰爭,無數的電影也播放戰爭的畫面,等等等等。後來慢慢地發生變化,1956年之後,和德國特別是西德的交往越來越多後,人們又寫了相反的文章。而現在是這樣:人們不能忘記發生的事情,沒有歷史的民族不是一個真正的民族。但是,人們不應該只盯著歷史。」

那樣的故事,不會再發生

托馬拉教授自己長期以來與德國保持著恆久的私人聯繫。他的妻子卡爾琳就是個德國人。當然,她的國籍曾經不僅給她、而且也給家人的日常生活帶來許多麻煩。

卡爾琳說:「我還記得,1970年代時,我們的女兒在學校裡上學,一講到德國歷史的時候,全班同學都轉過身來盯住她看──帶這那種復仇的目光。她常常哭著回家,對我說:『媽媽,你並沒有愛過我,某某和某某說,德國的母親們不能夠愛人,德國人只有殘忍。』我相信,這樣的故事如今在學校裡不會再發生了。」

卡爾琳.托馬拉在波蘭住了有30多年──這個時期,不僅波蘭本國的政治體系,波德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卡爾琳.托馬拉說:「我想,1990年之後,德波關係不休止地發生了許多變化並建立了堅實的基礎,儘管一再有這樣的聲音發出「不能相信德國」,但是這首先是波蘭國內各黨派間的政治鬥爭,於是德國人的問題就一再被操縱和利用。對政客來說,最好是表態「不要相信德國人」,但他自己可能就有更多的想法。」

信任──這是一個詞,經常與德國相聯繫的詞。或者更白地說:缺失的信任。

(未完待續)

(作者:艾斯特.布若德斯)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