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絢麗下的審查:上海電影節
2012年6月19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大明星、紅地毯、盛大的開幕式、金光閃閃的獎杯。評委會主席、法國大導演讓-雅克‧阿諾(Jean-Jacques Annaud)在致歡迎詞時令人吃驚地發表了激情滿懷的愛的宣言:
"人們常常問我,為什麼我願意擔任評委會主席,我的回答是,因為我很自私。上海是一個充滿傳奇的地方,是全世界最生氣勃勃、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但以前我卻從沒來過這裡。我想去發現這個獨特的城市,在這裡,我感覺非常愜意。我愛中國!"
德國片渴望進入中國市場
不過,很難說讓-雅克‧阿諾是否真的有時間去發現上海,因為他得去看電影。電影節上有17部競賽片角逐金爵獎,來自全球的各類型影片總共超過400部,並在全市各影院上演。和柏林電影節相似,上海電影節也是一個觀眾的電影節。瑪麗亞‧特森貝格負責德國影片在國外的推銷業務。她帶來了17部德國影片。和每年一樣,電影節專門為德國影片設立了特別的單元:聚焦德國。特森貝格則把目光瞄準了中國:
"這是一個讓頒獎者瞭解影片是否受到觀眾歡迎的機會,之後可以決定是否買下某部影片。我們當然希望能走進中國市場。"
但這談何容易。中國政府每年只允許進口20部外國影片,大部分是好萊塢影片。德國片幾乎從未躋身其中。儘管如此,特森貝格認為,來這裡參加電影節非常重要,一旦中國開放市場,那麼德國一隻腳就邁進了大門。畢竟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大電影市場。
沒有真正的藝術自由
篩選也適用於電影內容。每部參加電影節的影片都必須先得到中國國家新聞檢查機構的首肯。一切都悄悄在幕後進行。特森貝格說:"他們通常不喜歡那些反映他們認為不恰當的政治現實的影片,不喜歡表現同性戀的場景、裸露的鏡頭或者性描寫......"
也就說,儘管電影節的包裝讓人覺得很面熟,但上海電影節上沒有真正的藝術自由。不過,入選電影節的影片品質堪稱上乘,畢竟,對電影節上映影片,中國方面的審查要比平時寬松。電影節是一扇通向外面的窗戶。一名在滬大學生說,在上海電影節上可以看到那麼多外國影片,是瞭解國際影片的一次機會。她說,中國的年輕人對藝術和電影都很感興趣,特別是在上海。
在主競賽單元中,來自印度、芬蘭、俄羅斯和中國的影片特別多。德國影片本次沒有參賽。但在其它單元中有蒂姆" 暦貧?Tim Fehlbaum) 導演的驚悚片《Hell》(《夜之盡頭》)和布裡吉特‧貝特勒(Brigitte Bertele)導演的反映一樁強姦案的影片《Der Brand》(《惹禍上身》)。德國導演皮亞‧施特特曼(Pia Strietmann)帶來的影片是《Tage, die bleiben》(《家庭的傷痛》)。萊奧‧卡辛(Leo Khasin)的《Kaddisch für einen Freund》(《化敵為友》)講述的是一位巴勒斯坦年輕人和猶太鄰居的故事。
作者:ARD 編譯:樂然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