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全民小康」的漫漫長路
2012年10月1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新德意志報》(Neues Deutschland)本周刊登了其駐京記者的文章,指出中共將十八大的日期推遲到11月初,而不是像原先外界紛紛猜測的十月中旬,主要是出於內政原因:
"一個核心的問題就是,經濟改革是否以及如何繼續下去,當然還有至今沒有認真對待的政治改革是否以及如何推行。此外,與日俱增的社會對立矛盾和嚴重的環境污染要如何應對,也是中國領導層必須回答的問題。"
"和諧社會"越來越遙遠
在對胡溫執政十年期間,中國經濟整體上取得的成績進行積極的總結之後,作者筆鋒一轉,提到了今年9月份,溫家寶有關改革的言論。這位即將卸任的總理提醒,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中國要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還要走很長的路。 因此必須堅持經濟改革,並且開始進行政治、文化和社會方面的改革。《新德意志報》寫道:
"溫家寶很清楚自己在說什麼。……北京也深知目前中國存在的巨大貧富差距。東部和南部富裕發達地區與內陸和邊疆地區之間的距離越拉越大。教育和醫療體系亟待改革。建立有效的養老保障體系的工作進展不夠迅速,趕不上人口老齡化的步伐。大量的原材料、能源和勞動資源被浪費,環境和自然遭到嚴重破壞。劣質產品繼續給經濟成果和國際聲譽抹黑。而不斷發生的腐敗和濫用職權醜聞也使黨的威信陷入崩潰。罷工和騷亂事件就是國內不滿情緒嚴重的表現。"
沒有歷史的反思,就沒有改革的動力
批評者指出,中國領導層2007年大張旗鼓宣揚的"建立和諧社會"的目標,如今距離現實越來越遙遠。在被問到如何看待所謂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許多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都是不以為然地聳聳肩。漢學家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本周為《新蘇黎士報》撰寫文章,指出文革其實已經勝利,並且正在把中國引向一個沒有過去的未來。這篇題為《中國迅雷不及掩耳的變臉術》的文章一開頭寫道:
"1989年以來,中國書寫了一部經濟發展的成功歷史,但是卻忽視了對歷史的反思。而需要認真審視的,不僅僅是天安門事件。……整個20世紀似乎已經被中國人遺忘,更談不上從漫長悠久的五千年歷史中去吸取經驗了。"
這位出版過不少有關中國歷史的著作和文章的學者在文章中逐一介紹了幾位具有代表性的、再現中國歷史教訓的作家作品,包括余華的《十個詞匯裡的中國》、廖亦武的《子彈鴉片》以及楊繼繩的《墓碑》,其中涉及對八九民運、大躍進和三年大飢荒等歷史的回顧和反省。施寒微指出,這種思考和研究已經越來越難:
"因為即使在中國,人們也越來越傾向於僅僅以剛剛過去的這幾年來定義自己。中國在上個世紀遭受的種種災難,儘管當時的西方列強要承擔很大的責任,但是它其實也是一種假象造成的,那就是誤以為中國可以像一張白紙那樣,一切從頭開始。 "
摘譯:雨涵
責編:石濤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