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不減反增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5年9月29日

全球氣候保護政策遠遠沒有達到預計的成效。據德國經濟研究所(DIW)估測,2004年世界範圍內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不但沒有下降,反而比前一年增長了4.5%,與1990年相比,增幅恰好為25%。

要將減排進行到底圖片來源: AP

為了控制全球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減緩地球氣候變暖的趨勢,1992年裡約全球峰會產生了一份有154個國家簽字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此基礎上問世的第一份具有約束效力的文件便是1997年在日本京都獲得通過的《京都議定書》。根據規定,加入議定書的30個發達國家,最遲在2012年,須把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減少到1990年水準之下。其中,歐盟總共要減少8%,日本要減少6%。這種氣體大部分是諸如汽車尾氣排出的二氧化碳。減少排放的主要辦法是限制煤炭、石油、天然氣等污染燃料的消耗,而轉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

然而,德國經濟研究所最新發布的這一條訊息表明,溫室氣體中最重要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遠遠沒有沿著國際政策期望的軌道發展,與預期目標相比, 2004年的實際數值非但未能降低,反而再攀新高,增加了4.5%,從而達到275億噸。

根據德經所的這份報告,幾乎每個國家都對二氧化碳排放增多負有責任。與1990年相比,經合組織成員國2004年的排放量增長了將近16%,而歐盟15國的增幅則為4.5%。東歐國家2004年比前一年多排放1.6%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26億噸。經濟發展中國家和門檻國家的氣排量更是迅猛飆升,尤其是中國,與2003年相比,2004年的排放量增加了15%,增長幅度成為全球最高。

地處柏林的德國經濟研究所強烈呼籲各國正視現實,積極尋找變通辦法。雖然多國簽署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對於保護氣候功不可沒,但它只對能源經濟和工業社會有限制作用,由此看來,世界各國必須採取其它的有效措施,來控制在交通、民用等分支領域排放的溫室氣體。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