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兩會"閉幕 "演出"結束

2011年3月14日

3月14日,隨著中國人大會議的閉幕,歷時多天的"兩會"結束。兩會期間中共高層關於政治改革的不同表態、拒絕司法獨立及"兩會代表雷人提案"等,依然成為公眾熱議話題。

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3月14日,中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主持了十屆人大四次會議的閉幕式,如同以往的人大會議一樣的程序,表決通過了政府工作報告的決議草案、"十二五"規劃綱要的決議草案、財政預算2011草案等。

盤點其中:政治改革、宏觀經濟調整、通膨應對、法制等關係未來政治走向及公眾社會權利保障的內容,似乎並無突破性進展,中國知名公共知識分子莫之許在推特上發出對兩會的相關評論:"兩會提案只有一個屬性,那就是如何更好地管老百姓,至於如何制約權力的,一個都沒有" "中國配合最默契的黑臉和白臉搭檔,原來是吳邦國和溫家寶,一年一度的堂會,總是激發起億萬人的關注,前者引人憤怒絕望,後者使人期待幻想,莫衷一是之中,一年又過去了。"

政治:政改無望


在此次兩會中,吳邦國強調:"中國不搞多黨制",而溫家寶在人大閉幕式後的記者招待會上,又表示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對二者大相徑庭的聲音,有公眾指中共高層出現分裂,也有人指二者只不過扮演不同角色,但是二者為利益共同體,目標是一致的。

德國之聲就此採訪了中國的憲政學者陳永苗,他認為:"他們兩人之間說話沒有什麼矛盾的地方,溫家寶即使說要搞政治體制改革,也很清楚的看到他是有前提條件的,那就是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他所說的政改實際上就成了一個黨建活動,意在加強中共的領黨,建設共產黨的能力,這不是真正的政改。二者之間也不可能有區別。"

關於中國政改的未來,陳永苗表示並不冀望中共體制內:"現在清楚的看到有變化的是兩個階層:一是權貴之下的知識分子,慢慢的從原來相信政改,到再相信政改是不可能的,他們不再把信心寄託在體制內的改良上,因為體制內的革命已經死掉。他們開始相信體制外的改革與轉型,所以開始推動維權運動和建設公民社會;第二個有變化的階層是底層民眾,由於社會不公等因素造成他們站到維權運動的最前沿。這些是未來社會轉型的力量。"

法制:沒有任何突破


吳邦國在兩會上作報告時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則明確的表示"不搞西方分權式的司法獨立"。兩會的法律風向標指向如何,德國之聲採訪了中國政治大學法學學者王建勳,他並不認為這次兩會上在法律方面有任何的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樣的提法沒有多少意義,因為即使有足夠多的法律,並且涉及各個領域,但這在很大程度上講和法制毫無關係;這個提法本身就意味著中國在法制領域裹足不前,所以炮製出這樣一個名詞,會讓老百姓和非法律專業人士錯誤的認為,法律越多、越齊備、越完善,在法制方面就有突破。"

這位法學學者認為,中國距離法治國家還非常遙遠,因為"沒有司法獨立、沒有分權、就不可能有法制,必須要承認分權的意義和重要性、必須要承認'三權分立'這樣的制度安排。否認這些,就沒有辦法限制政府的權力。司法不可能獨立於行政權和立法權。沒有對權力的限制,就不可能保護民眾的利益和自由。"

經濟:控制通膨後財富的重新分配機制是最重要的


溫家寶在作政府工作報告及答記者問時都表示政府將努力控制通膨,通膨也是有可能引發中國更大的社會矛盾。中國政府是否能控制通膨?中國著名的經濟評論人葉檀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是表示:"從二月份的數據來看,基礎貨幣的發行量已經在下降,所以短期內控制通膨是有可能的。現在關鍵是控制通膨之後,國內經濟發展和財富的協調,我想這是比較難的事情。控制通膨之前經常出現反復,如果經濟要發展、就業要上去,就有通膨的風險。調控貨幣、通膨下來後,經濟增速也會下來,就會導致就業率下降,社會矛盾尖銳。從現在來說,給民眾財富的重新分配的機制恐怕是最重要的。"

社會穩定:維穩經費首超國防預算


在今年兩會上,當財政預算公佈時,其中維穩經費首超國防預算,中國用來維護穩定的預算在2011年將達到高峰為6244億人民幣。香港中國維權律師關注組的執行秘書潘嘉偉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認為,這反映了中國當局對於民間維權人士等有更嚴厲的打壓:"我覺得中國政府非常脆弱和緊張,他們非常懼怕維權人士的影響力,通過這個數字也可以想像國內的打壓力度和人權狀況是非常的糟糕。但這樣的作法只會更加激化社會矛盾,因為打壓力度越強,就會有越多的人透過社會不同層面把他們的遭遇表達出來。過去幾年,我們沒有看到高壓之下維權減少的情況,相反,有很多的維權律師站出來,更有一些底層公眾站出來發聲,政府沒有達到他們想要的目的。"

選舉:未來應該允許人大有競爭性的直選


兩會期間,中國網民匯總出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的"雷人提案",如:"農村孩子不宜上大學"、"提案唱紅歌"、"企業一定要聽黨的話"等,對此中國選舉專家李凡認為這些代表大部分不合格:"早前有學者和媒體說我們的人大代表,就是'橡皮圖章',雖然現在有所改變,但基本就是這樣。他們根本不知道怎麼去做人大代表。"

李凡還談到區台灣觀摩選舉的感受:"台灣也有一些立法委員也不知道如何在立法院應該做什麼,但是他們會針對公眾做地方服務。而我們的人大代表代表既無地方服務,又不在人大會議上履責,所以講了很多'雷人'話和不靠邊際的提案。人大代表應該是選舉產生的,我們的人大代表直選是在縣、鄉、和城市的區,再往上都是間接選舉,這些本該直選的地方那些代表是不是直接選舉都有疑問。未來應該在人大允許有競爭性的直接選舉,人大代表還要學會公共政策、瞭解宏觀社會經濟政策等,也要學會代表公眾表達權利。"

作者:吳雨

責編:謝菲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