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一個藍色的玻璃小器皿,因發生熔化而完全變形。這個玻璃瓶是1945年廣島核彈爆炸一倖存者全家僅剩的一件回憶物。來自廣島和平紀念館的這件記憶品現陳列於波茨坦。它是普魯士宮殿和花園基金會主辦的紀念塞西利安霍夫會議75周年新展覽上的133件展品之一。因為,在談判期間,美國也決定了對戰爭對手日本使用原子彈。
基金會總監福格特海爾(Christoph Martin Vogtherr)指出,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舉行的波茨坦會議使塞西利安霍夫得到了她歷史上的最大意義,新展覽展示了世界史上的這一重要時刻。
二戰結束、歐洲從納粹手中獲得解放後,美國、英國、蘇聯這三大戰勝國政治領袖於1945年夏在波茨坦舉行會議,磋商緊迫政治議題,其中包括如何對待被戰勝的德國、如何處理中近東和東亞問題。對與納粹德國結盟的大日本帝國的戰爭尚未結束。
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和蘇聯獨裁者史達林均下榻於巴貝爾斯貝格(Babelsberg)區的別墅。會議在塞西利安霍夫宮舉行。7月底,在國會選舉中獲勝的艾德禮(Clement Attlee)接替丘吉爾任首相,代表大不列顛參加會議。
美國、英國、蘇聯這三大戰勝國政治領袖於1945年夏在波茨坦舉行會議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最終,戰勝國們在《波茨坦協定》中就如何處理德國問題在多個領域達成原則一致:去除納粹化、非軍事化、以拆除工業設施支付賠償、民主化和去中央化。
在波茨坦會議上,西方戰勝國們也暫時承認將奧德-奈斯河-線為德國東部邊界,並確認,德國邊界將在以後的和平協議中最終確定。會議還決定,"以有序和人道的方式"將德國人從波蘭、捷克和匈牙利送至現存的德國境內。
在這個分成22個展室、共1000多平米的展覽上,人們可以看到會議大廳、那3名國家領導人當時的工作室。借助當時的照片和蘇軍、美軍拍攝的影片,相關房間得以盡可能複製成原樣。
作為對所缺少的蘇聯代表團當時使用的家具的代替品,展出了一幅斯大利巨幅油畫的拷貝。畫上,史達林背後是一大片展現農業、工業和現代化的風景。基金會一名工作人員在事先播放的一部背景介紹影片中指出,此畫雖給人以現實感,卻是目的性十足的擺拍,將史達林昇華為"眾民族的父親"和"國家的救星"。
借助一個多媒體講解器,人們還能看到當年圍坐在會議桌邊的那些政要們。基金會強調指出,此舉是要讓參觀者們有身臨其境之感,"進入那個立場強硬、爭論激烈的談判世界",回味當時的會場氣氛。
戰勝國們的地緣政治決定被展示了出來;受到影響的一方也得以在展覽上發出自己的聲音。不僅是歷史上的著名人物,眾多歷史上的"無名者"--核彈遇難者、被驅趕者和地下抵抗者--也在展覽上佔有一席之地。投擲廣島核彈的那架轟炸機飛行員的那句話也出現在展覽會的牆上:"我的上帝,我們幹了什麼。"(«My god, what have we done.»)
紀念核彈受害人命運的還有另一件展品。日本在遭受核彈攻擊後無條件投降。那是一名12歲學生的一個飯盒。策展人西米希(Matthias Simmich)告知,廣島原子彈爆炸後,這位男孩的父親一連數天尋找兒子,最後只找到上面刻有名字的那個錫皮飯盒,那是他兒子所剩下的唯一的東西。
紀念波茨坦會議 75 周年特展《波茨坦會議 1945-- 世界新秩序》展期: 6 月 23 日 -12 月 31 日;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 10.00-17.30 。
無論是馬丁‧路德,俾斯麥還是阿道夫‧希特勒:他們都對德國產生了重大影響。以下圖片為您介紹從德意志帝國的建立到柏林牆倒塌的歷史。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akg-images
很長的一個時期,割據德國土地的是一些獨立的小邦國。在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的統治時期,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是最重要的一位人物。他是19世紀德國統一的最大功臣。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發動戰爭打敗丹麥、奧地利和法國後,宣佈成立德意志帝國。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akg-images
20世紀初,歐洲國家再次陷入爭奪霸權的權力鬥爭。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德國應負主要責任。與死亡作伴的前線士兵受到「為祖國英勇獻身」的蠱惑。近兩千萬人死於戰場。德國最終戰敗。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 魏瑪共和國(1918年至193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威廉二世皇帝被罷免。在魏瑪市,政治家們決定製定德國歷史上的首部民主憲法。但是,年輕的共和國有許多反對者。此外,戰後時期貧困和失業嚴重。然而,從1929年開始的全球經濟危機中走出一位強硬人物。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1923年,希特勒試圖推翻共和國政府未遂入獄。但到了1933年,便開始了希特勒時代。他成為帝國總理,監禁和殺害政治異己,並在人民當中傳播雅利安種族天生優於其它種族的種族主義思想。在很短的時間內,年輕的民主國家就變成為了獨裁國家,即所謂的「第三帝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
國家社會主義者迫害所有他們眼中「下等」的人。同性戀者、殘疾人、辛提人和羅姆人,但最主要的是猶太人。希特勒想徹底滅絕他們。當鄰居被捕時,大多數德國人選擇的是視而不見。 600萬猶太人在集中營死於疾病和飢餓,或在毒氣室被殺害。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 Widak
在很長的時間裡,歐洲鄰國很少關注德國發生的事情。但後來德國佔領了一個又一個的國家,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結盟反對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持續了六年,直到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戰爭造成7000多萬人喪生,全球許多城市成為一片廢墟。希特勒於1945年4月30日自殺。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
根據戰勝國協議,德國不得不將其四分之一的領土交給波蘭和蘇聯管轄。其餘地區分為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佔領區。圖中展現的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杜魯門(Harry S. Truman)和史達林(Josef Stalin)在1945年的波茨坦會議上的情形。此次會議決定了德國的未來。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最遲在1948年,盟國之間的合作結束。西方大國推動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BRD)的成立。而蘇聯則在1949年協助成立了第二個德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DDR)。德意志聯邦共和國(BRD)很快奉行了西方的政策,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DDR)則成為共產主義蘇聯的「兄弟國家」。
圖片來源: Bundesarchiv/Zühlsdorf-sa
戰後的德國首都柏林也被劃分給多個戰勝國。 1961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DDR)修建了穿越柏林市中心的隔離牆,名曰是為了保護其公民免受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資本主義影響。實際上是民眾被封鎖。要想逃離,只能冒著被槍殺的危險。這座牆的建造將很多家庭拆散。
圖片來源: ullstein bild - Jung
在西部的聯邦德國,經濟迅速發展。為了國家的重建,到處都急需勞動力。早在1950年代,許多家庭就已經生活地不錯。他們甚至有能力買車、去渡假。其它國家羨慕德國的經濟奇跡,其經濟復甦的速度快於許多曾遭德國侵略的國家。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JOKER/M. Gloger
在東德,經濟是由國家計劃管理的。公司不再屬於個人,而是屬於國家。基本食品、車票和房租非常便宜,但香蕉或咖啡等「奢侈品」少見。為買這些稀有的「奢侈品」,人們要排隊幾個小時。只有很少人有電話,而要買一輛私家車,也需要等待數年。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kg-images
民主德國宣揚人人平等,但同時其公民卻時刻受到國家安全人員(Stasi)的監視。任何想逃往西方或反對政府的人,等待他們的都將是嚴重的後果。無人知道身邊誰在為秘密警察工作,他們甚至會向政府出賣自己的兄弟或最好的朋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在前東德,百姓不滿意,經濟也不景氣。從1989年秋天開始,成千上萬的人走上街頭遊行示威,爭取更多的民主。之後便發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11月9日兩德之間的過境站開放,成千上萬的東德人湧向西柏林。 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歷史被畫上了句號。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dpaweb
凝練/洪沙(據基督新教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