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再訪「親華專家」桑德施奈德教授

採訪記者:安露2007年9月23日

德國外交協會的中國問題專家桑德施奈德教授曾多次接受德國之聲的採訪。他對中國崛起的看法客觀、冷靜,受到中國聽眾和網友的讚揚。而在德國,他不時受到媒體和其他中國問題專家的批評,說他對中國過於友好。前不久伯爾基金會在柏林召開的西方對華政策研討會上,德國之聲記者與桑德施奈德再度交流。

德國人看中國圖片來源: Theresia Hebenstreit

德國之聲:桑德施奈德教授,我還清楚記得一年前在漢堡峰會期間採訪您的時候,您對中國和歐洲的討論當中,特別是歐洲的傲慢態度感到氣憤,一年來這種狀況有什麼改變嗎?

桑德施奈德:我想沒有什麼根本的變化。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目前有關中國的討論發生了一個令人擔憂的變化,那就是對中國的批評越來越多,而且傾向於將罪責都推到中國身上。如果歐洲的經濟或歐洲的企業無法適應來自中國的競爭,那麼責任不在中國人,而是歐洲企業自身。隨著奧運會的臨近,我擔心這裡會發生英文叫做China bashing,就是對中國一味地批評,其原因是出於對中國的無知,就像前幾年盲目的中國熱也是出於對中國的無知一樣。

德國之聲:在冷戰結束之後和全球一體化的過程當中,還存在不存在「西方」這樣一個概念?

桑德施奈德:形式上還存在。我們正在經歷一場共同價值的討論,有人稱之為跨大西洋的價值,將民主加市場經濟作為一種成功的模式。儘管歐洲和美國之間有種種不同,但還是存在根本的共同點。不過,「西方」,這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西方國家之間也存在著完全不同的利益,這使應對來自中國的挑戰變得更加困難。

德國之聲:共同的價值觀是否能作為制定共同對華政策的基礎呢?

桑德施奈德:回答是否定的。我們有共同的價值,這是不容置疑的,但這不是一個制定共同對華政策的基礎。制定共同政策的前提是擁有共同的利益。而大西洋兩岸,即使在歐洲內部也根本不存在這樣的共同利益。

德國之聲:目前中國對歐洲來說,是不是競爭大於合作呢?

桑德施奈德:很多人是這樣認為的。很長時間裡,我們西方關於中國討論的大前提是西方企業到中國去,從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分一杯羹。現在我們發現,中國企業也走出來了,他們在我們的市場上同我們競爭。這是一個完全正常的發展進程。只是那些對中國過於盲目的人才會真正感到驚訝。

德國之聲:此間媒體充斥了對中國的消極報導。翻開這兩天的報紙,你會讀到「中國駭客襲擊西方政府部門」、「美泰警告來自中國的危險玩具」這樣聳人聽聞的標題。這是媒體的炒作嗎?還是中國確實是一個比較願意犯規的游戲夥伴呢?

桑德施奈德:中國並不比其他國家更愛犯規。我們先來看所謂的間諜醜聞。其他國家也搞間諜,誰也不說,一經發現,會有些尷尬。但友邦之間也互相刺探情報。我們知道,我們的美國朋友想方設法得到有關歐洲國家的某些情報。歐洲國家之間也不例外。中國的間諜活動被發現,因此目前的氣氛不太好。玩具的情況類似。中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出現產品品質問題,這是很正常的。日本、台灣也有過類似的現象。當然因為現在出問題的是小孩兒玩具,公眾尤其敏感。這會在幾個星期之內令很多人情緒激動,會使美泰的股值受挫,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產品形象受到的損害會持續更長的時間。而圍繞玩具品質的討論則會很快平息。

德國之聲:為什麼人權這個問題對德國、對歐洲這麼重要?

桑德施奈德:我們不能將媒體有關人權的討論與人權在歐中和德中關係中所佔的份量混為一談。有關人權的討論中,不能忽視德國內政的因素。大多數訪問中國的德國政治家知道,他們回家之後必須向公眾交待,他們是否在中國談到了人權。中國的談話夥伴也瞭解了這一點,並學會了泰然處之。當然對一個民主國家來說,希望看到人權受到保護。不過我也發現人權討論已經更為務實。人們認識到,中國需要時間來兌現相關的立法,需要時間改變其部分人權政策。公正地說,歐洲的人權也不是一夜之間就發展到現在的程度,而是需要了100年、150年的時間。我們不能要求中國在兩、三年之內徹底改觀。這是一個已經啟動了的進程。我堅信,這一進程將繼續下去。

德國之聲:這裡的媒體和您的一些同行批評您對中國過於友好,這樣的批評使您感到痛苦嗎?

桑德施奈德:不,根本沒有。我的任務不是作中國的朋友,更不是中國的敵人。我的任務是盡可能客觀地評價中國的發展,為德國制定中國政策提供借鑑。如果在某些善良人們的眼裡這是對中國過於友好了,那麼我是完全能忍受這樣的意見的。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