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分析:三中全會為習近平第四任期鋪路

2024年7月19日

中共第20屆三中全會落幕。專家向DW分析,在「求變」的口號之下,「穩」才是會議關鍵字。而習近平出席閉幕式的畫面,打破了身體不適的謠言。有意見認為,三中全會的蛛絲馬跡透露了習近平正為第四任期鋪路。

圖為位於北京的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資料照)
圖為位於北京的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資料照)圖片來源: GREG BAKER/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共中央20屆三中全會週四(7月18日)閉幕,中共中央政治局翌日(19日)上午舉行記者會,說明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儘管題為「深化改革」,但如外界此前預期,在經濟、社會政策方面並未做出重大突破。

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王信賢向DW分析,北京在政策面基本上保持自中共二十大以來的方向,還是由習近平「緊抓政策的主導權」;但在政治意涵上,這屆會議有幾項值得注意的特殊之處,傳遞出中國領導人對於自身及治國之道的定位,「不能太從經濟跟社會的角度看(三中全會),而是要去看『習的定位』」。

習近平暗示將有第四任期

根據18日中國官方發佈的三中全會《會議公報》,這場為期4天的會議,共有中央委員199人、候補中央委員165人出席。習近平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向全體說明審議《決定》的內容。

公報指出,北京要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準和長期執政能力,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目標是在2029年中國成立80週年時,完成《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

王信賢表示,中共試圖畫出深化改革中國式現代化的路徑圖;根據習近平以往的論述,通常會以2035年為一個節點,希望屆時在科技、經濟、國力等面向,能達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

不過,這一次習近平將2029年納入改革的時間軸,期盼在建國80週年之際能完成有關任務。王信賢分析:「中間隱含的一個事情就是說,到時候習可能還在位。他在鋪這個梗,其實他還有第四任期。」習近平在2022年開啟中國領導人史無前例的第三任期,並將於2027年時屆滿。

政治強人習近平步入第三個國家主席任期

01:5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研究員宋文笛向DW指出:「這說明了(中國的)目標是在未來5年內保持持續穩定的長期領導。而當前的最高領導層,尤其是核心領導人,幾乎必然要在未來5年內繼續保持現狀,這將使習近平的第四個任期成為可能。」

宋文笛補充道:「以這個面向來看,三中全會並不是要推出重大的新改革方案,而是要更深入闡述這一點:新時代改革的定義及特色是以核心領導為中心。」

強調「穩中求好」

此屆三中全會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目標;會議開幕當天,中國官媒新華社更以「改革家」稱呼習近平、發表萬字特稿,將習近平與1978年推動中國改革開放的鄧小平比肩而論,稱兩人肩負相同使命,即推動中國實現現代化。

該特稿隨後疑似遭到官方刪除,目前已無法在新華社搜尋到中文原文。

在「改革」的口號之下,公報內容卻反映出北京有意延續既有方針,更加著重「穩中求好」。

公報指出,全會一致認為,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環境和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中央政治局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有力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繼續推進港澳工作和對台工作,深入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一以貫之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宋文笛分析,這一屆三中全會的關鍵字就是「穩」。「當他談深化改革的關鍵詞都是『堅持』的時候,堅持就意味著持續走在既有的道路上。」

根據公報,三中全會強調「要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並提出六個堅持,包含「貫徹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等原則」。

宋文笛表示,這顯示會議的主題,事實上是「強調連續性的重要」,而非有意做出任何劇烈變化,「最重要的是,這樣的連續性攸關長期領導的穩定性」。

經濟面前 仍是黨的秩序先行

三中全會召開之際,中國正面臨經濟低迷、房地產業債台高築失業率高企、老齡化嚴重等內部問題,以及來自外部的挑戰,包含中美科技戰、地緣政治關係日趨緊張等。

外界關注北京會否重整國安與經濟兩者之間的平衡,朝開放市場及民營經濟的方向發展。自2012年習近平上任以來,中國透過國有企業對產業的所有權,朝著經濟更加集中化的方向發展。近來在多項國安法案的增修之下,多數外資企業也擔憂在中國運作的風險提高。

在19日記者會上,當被問及房地產問題時,中國政府表示將「積極消化存量、優化增量」,加快構建新房地產業模式,消除高負債、高週轉等模式弊端;面對外部不確定性增加,也將「把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公報中提及,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創造更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並強調要「建構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

然而,談及國安時,公報仍強調「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

王信賢表示,相較今年的中國「兩會」,三中全會對安全的重視仍然高於經濟。同時,習近平試圖「合理化」中國近幾年來的經濟下行,強調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許多「好改的都改了」,他執政之後則必須「啃硬骨頭、涉險灘」,推進更艱難的改革任務。

宋文笛認為,三中全會在國安與經濟方面傳遞出「混合訊息」,一方面顯示對經濟發展的重視,另一方面卻又強調政治領導層的穩定度高於一切。

「這可能意味著(中國將)進一步收緊政治控制。這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導致在對外經濟開放方面出現各種限制。」他解釋,與外界的接觸可能使「挑戰性的思想」得以進入,從而威脅到領導層的政治安全、產生負面影響。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