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分析:中國為何仍在避免批評俄羅斯

2022年3月23日

北京稱,「俄羅斯是G20重要成員,任何成員都無權將其開除」,以此回應西方對於俄羅斯是否應繼續留在G20的討論。顯然,中國在俄烏問題上仍然沒有選擇站在西方陣營。有分析認為,中國避免批評俄羅斯的做法已削弱了其自稱的中立國主張,是兩面手法。

中國將在俄烏危機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中國將在俄烏危機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北京因在俄烏問題上的曖昧立場在國際上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越來越多聲音要求中方擺明立場,拿出實際行動支持和平。

美國總統拜登在上周五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影片會談中警告,若中國向俄方提供實質性援助,將會對中美關係產生「後果」。

其他一些西方國家領導人也敦促中國在這場危機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義大利總理德拉吉在周三(3月23日)呼籲中國不要支持俄羅斯,而是為和平做出努力。德拉吉說:「我們需要重申,我們期望北京避免採取支持莫斯科的行動,並積極、有力地參與和平努力。」

烏克蘭副總理費多羅夫表示,希望中國支持烏克蘭,「選擇光明的一面」圖片來源: Volodymyr Tarasov/Avalon/picture alliance

烏克蘭副總理費多羅夫(Mykhailo Fedorov)近日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表示,「我們希望中國支持烏克蘭,選擇光明的一面」,稱「基輔注意到了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措辭出現了某種變化」,呼籲中國通過實際行動支持烏克蘭。

澤倫斯基的幕僚長葉爾馬克 (Andriy Yermak)也在3月22日一場線上新聞會上稱,烏克蘭希望中國在制止戰爭中發揮「更明顯的作用」,也表示澤倫斯基考慮與習近平舉行會談。

目前,澤倫斯基已經同西方多位領導人舉行了會談,也通過視訊向多國議會發表了講話。

葉爾馬克在推特上寫道:「基輔希望北京能在結束這場戰爭中發揮更突出的作用,我們期待著澤倫斯基和習近平的會談。」

中方打造「中立立場」 西方不買單

自2月24日俄羅斯舉兵入侵烏克蘭以來,中方拒絕稱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為「戰爭」或「入侵」,更沒有譴責俄羅斯。儘管俄烏戰爭現已造成成千上萬人死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但中方雖一再強調和平的重要性,卻繼續維護與莫斯科的夥伴關係,在外交政策上仍未出現明顯的轉向。

德國《商報》在3月20日的評論文章中表示,「西方應該以實際行動衡量中國」,「種種跡象均表明,中國絕非中立」。

在3月21日的例行記者會上,針對「英國首相約翰遜呼籲中國同其他國家一道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提問,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回應稱,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一直秉持客觀公正的立場」,並表示中方「同大多數國家的願望相一致」,並稱「時間將證明,中方的主張是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

圍繞西方有關俄羅斯是否應繼續留在G20及其它重要國際組織的討論,中國也表明了力挺俄羅斯留在G20的態度。在3月23日的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針對西方國家評估俄羅斯是否應繼續留在二十國集團內的提問時回應道,「俄羅斯是G20重要成員,任何成員都無權將其開除」。

中國反戰中立? 審查下的民意暴露天機

03:00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紐約時報》在3月23日分析中國為何在俄烏衝突中「處於外交邊緣」的文章中表示,中國在俄烏衝突中已處於「外交邊緣」。文章寫道:「中國一直沒有做的是敦促俄羅斯就結束戰爭進行談判。俄烏戰爭已造成數千人死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並對世界經濟乃至糧食安全造成威脅。儘管世界其他國家領導人呼籲中國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但中國反而試圖保持與戰爭的距離。中國敦促和平,但不出面調停或組織談判,而是把這些努力留給法國、土耳其和以色列等小得多的國家。」

文章還指出,「中國避免批評俄羅斯的做法已削弱了其自稱的中立國主張」,「華盛頓的官員把習近平的立場視為兩面手法,將其與中國圍繞著北韓核計劃的外交做法進行對比。」

除了力挺俄羅斯繼續留在G20外,中國還反對烏克蘭提出的在二十國集團部長級會議上討論俄烏戰爭的呼籲。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稱,「二十國集團是國際經濟合作主要論壇,不是討論烏克蘭等政治安全問題的合適場所。」

不過,分析人士認為,在拜登已發出警告的當前形勢下,中國也不太可能對俄羅斯提供太多援助。美媒《巴倫周刊》在3月23日的一篇題為《中國不太可能援助俄羅斯,這是其中原因》的文章中指出,中國對世界市場的依賴以及考慮到制裁可能給中國目前已陷入困境的經濟帶來的破壞,北京不太可能鋌而走險援助莫斯科。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