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分析:俄羅斯侵烏戰爭與德國的「時代轉折」

Matthias von Hein | Christoph Hasselbach
2022年8月25日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已延續6個月。這一戰爭也在改變著德國:確定性不復存在、政治上冒天下之大不韙成為選項,但這一轉折是必要的。

戰爭改變了德國政壇的許多固有定數
戰爭改變了德國政壇的許多固有定數圖片來源: Christophe Gateau/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有時,人們確能"知微見著"。比如,8月初YouTube上有一為時30秒的影片,是德國聯邦國防軍5年來製作發布的首個宣傳短片。影片前17秒展示穿著制服的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孩子們一起玩耍,在報亭買份報紙,在城裡散步;直到後13秒,軍人生活的使命面才以《壯志凌雲》( Top-Gun )影片風格予以顯示:戰機疾飛、戰艦在公海上游弋、士兵從直升機上一躍而下,--宗旨:"我們保衛德國"。  

"時代轉折 "和大承諾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三天後,聯邦政府總理肖爾茨便為此奠定了基礎。2月27日,在一次備受關注的綱領性演講中,這位社民黨人不僅端出了 "時代轉折"這一概念,而且還指明了必須要做的事情:遭忽視數十年的聯邦國防軍必須得以重振。為此,設置了一個1000億歐元的特別基金,以用於緊急採購軍事裝備;作為對俄羅斯吞併克裡米亞的反應,北約在2014年就確定的各成員國防務費必須至少佔其國民生產總值2%的目標,未來將長期遵守。這意味著,德國軍事預算將是歐洲各國之最。肖爾茨總理在演講中還承諾,將捍衛北約的每一寸領土。  

時隔6個月,美國軍事問題專家布拉姆爾(Josef Braml)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確認,"時代轉折"'這一說法讓華盛頓屏息靜聽,而柏林的確拿出了實際行動。尤其會讓美國人高興的是:德國將特別軍事撥款基金中的一大部分用於購買洛克希德-馬丁( Lockheed Martin )公司的F35戰機。這位專家指出:"這可是一項極昂貴的解決方案。由於它,在軍事技術上,我們在未來數十年都確定了方向,並仰賴於美國。"  

戰爭的影響之一:德國政府撥出大筆資金擴充軍備圖片來源: Daniel Karmann/dpa/picture alliance

在現實政治中祭出理想  

交通燈執政聯盟去年12月剛以雄心勃勃的口號 "勇於進步 "上台。然而,戰爭和多重危機已迫使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政治家們在現實政治的殘酷角力中,不得不犧牲本黨長期來撼之不動的信條。  

偏偏是綠黨籍的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哈貝克( Robert Habeck )不得不因俄羅斯的能源供應縮減而重新啟動被擱置的燃煤電廠。鑑於其二氧化碳排放量高,此乃對綠色禁忌的一種突破。  

這位綠黨籍副總理甚至可能還得延長核電站壽命。作為政治上所希望的無核化的組成部分,德國僅存的最後3坐核電站原定今年底關閉,這是綠黨的一項核心訴求。 

有軍力支持的和平政策   

近來,社民黨也在要求其成員做一些原本難以想像的事情。在6月底的一次演講中,社民黨聯席主席之一的克林貝爾( Lars Klingbeil )不僅要求,德國應在歐洲扮演領導角色,而且,明確表示:"對我來說,和平政策也意味著將軍事力量視為一種合法政治手段"。對於一個裁軍屬於其傳統基因的政黨,這談何容易。  

突然間,向危機地區提供武器也成了可能。過去,綠黨尤其經常強烈譴責武器出口,例如,向沙烏地軍售。而現在,該黨成員要求向烏克蘭提供重武器,而且要盡可能快。儘管不那麼戲劇性,社民黨也在這裡來了個轉折。只不過,和以前一樣,該黨內部的強大左翼在向烏提供武器問題上踩剎車。 

綠黨籍外交部長貝爾博克支持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圖片來源: Markus Schreiber/AP/picture alliance

對這一歷史性的"時代轉折",波昂大學政治學教授克羅嫩貝格(Volker Kronenberg)分析說,它意味著,通常的政治算術已然無效,提供了為新政策開道的機會。他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指出:"這一衝擊產生一種勢頭,給政策制定帶來很大空間。這樣的危機時代是行政權力的時代。"  

外人怎麼看   

在國外,人們大感驚訝。8月中旬,英國新聞雜誌《經濟學家》頭版文章言稱 "新德國",配發的插圖上是一隻剛破蛋殼而出的強悍德國鷹。作者們寫道,烏克蘭戰爭搖醒了一個自滿和自以為是的德國。作者們指出,人們希望看到一個 "更強大、更大膽、更堅定的德國,為一個更團結的歐洲發揮領導作用"。  

政治學家克羅嫩貝格梳理說,國外有各種期許和觀點:"在美國或法國,人們會高興地注意到已做的事情。他們正面評價德國承認必要性和現實,終於拋棄對國防和安全政策的必要性和必須性的那種過度的矜持,並認真對待現實。" 不過,克羅嫩貝格也強調,"人們希望(德國)在中歐和東歐也能有更多參與,或者行動更快些"。  

在危機構成的放大鏡下,過去的失敗更其顯眼:拖沓的數字化正阻礙經濟和行政管理;鐵路交通的長期不準時問題只是多年來基礎設施遭忽視後果的一個例子。然而,最讓人觸目驚心的是:德國繁榮的基礎何其脆弱。  

德國從俄羅斯進口廉價能源的時代成為過去圖片來源: Jens Büttner/dpa/picture alliance

商業模式動搖   

過去數十年的商業模式可簡述如下:使用來自俄羅斯的大量廉價能源,將中國的初級產品變成高質產品--並主要出口到中國;中國是最重要貿易夥伴;整個經濟部門都依賴中國市場;其它領域的供應鏈也依賴中國供應商。  

該體系的一個支柱已經晃動:受歐盟多項制裁的影響,與俄羅斯的貿易大減,天然氣、石油和煤炭等原材料越來越少輸往德國。戰前,德國一半以上天然氣從俄進口。此間,政策變了,轉重節省。聯邦政府總理和經濟部長正試圖在全球各地尋求新的能源供應方,最近,是在加拿大。政治家、經濟界和國民們都在憂慮即將到來的冬季。這個冬季將無情揭示已做的事情是否足夠,--以及國民之間和歐洲內部的團結狀況如何。

第二個支柱--對華貿易仍在。但是,人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性日益不爽。在美國的施壓下,以"脫鉤"為標誌的一種全球化的逆轉正在開始。各以中國和西方為主導,新集團正在形成。它將使與各方做生意變得更加困難。  

鑑於目前和即將發生的大量危機和衝突,柏林開始著手制定國家安全戰略。這是第一次。迄今,德國認為,沒必要明確其地緣戰略目標和實現這些目標的途徑。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