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分析:為什麼上海疫情不會阻斷李強的仕途?

2022年5月9日

上海應對新冠疫情的方式激怒了上海市民,同時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不過路透社報導指出,現在幾乎沒有跡象顯示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會在政治上受挫。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被看作是習近平的親信。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被看作是習近平的親信。圖片來源: Wei Yao/HPIC/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上海現任市委書記李強被看作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數十年來的親信。外界認為李強會在今年二十大召開時進入政治勢力最為強大的政治局常委會。很多分析人士分析認為,雖然上海深陷新冠疫情危機,但是李強從上海市委書記的職位步入政治局常委會的道路依舊會是安全的。

疫情的爆發結束了一些地方幹部的仕途,但是那些干部既沒有李強的地位,更不具備李強同習近平之間的關係。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人口數量最多的這個城市的一把手在黨內的地位穩步上升。

習近平可能是毛澤東以來中國最強大的領導人,但是他也需要在政治局七名常委中擁有一個核心的堅定忠誠者。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政治的不透明性和習近平打破先例取消了中共中央總書記任期限制,都使得外界對今年秋天即將舉行的中共全國代表大會的預測變得更加困難。二十大將決定習近平的下一個領導陣容。

在公開報導中,李強沒有直接參與上海新冠疫情網格化篩查防控工作。上海當局試圖將冠狀病毒隔離在特定的社區,避免整個城市都陷入破壞性的封鎖。

但是這一方法失敗了。感染率的飆升最終導致擁有2500萬人口的城市進行了已經為期5周多的封城。

路透社從熟悉上海疫情防控工作的人士那裡瞭解到,現在上海正在收緊封控,力爭在5月底前消除封控區外的新增感染病例。

社群網站的用戶們將他們的憤怒直接指向李強。他們在微博上寫道:「上海市委書記應該承認錯誤並且辭職下台。」還有人寫道:「無恥的政治人物毀了上海。」

李強本人和中共組織部都沒有對路透社的評論問詢做出回應。

被處理的官員們

2020年,武漢因新冠疫情爆發封城3周後,湖北省和武漢市的黨委書記都遭到撤換。今年年初,西安至少有31名地方官員因疫情防控期間急救工作要求落實不到位、履職不力而被處理。

上海在這一輪疫情爆發之後,也有至少25名官員受到處罰。

但是上海受到處罰的官員中沒有一個是區級以上的官員。

英國前外交官、皇家聯合服務研究所(RUSI)副研究員彭朝思(Charles Parton)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說:「因上海防疫失敗而受到指責的人將是那些在政治上無足輕重的人。」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吳木鑾(Alfred Wu)說,如果是其它地方的官員,「那麼現在早已經走人了」。

他補充說:「由於李強與習近平的關係密切,他作為(二十大後)新領導陣容中的一顆棋子可能對習近平有所用處,而且上海黨政領導的級別比中國其它大多數城市的黨政領導要高得多,所以李強(的地位)會很安全。」

中國國家媒體已經多次播出李強在疫情中視察上海居民區和醫院的畫面,他戴著N95口罩,穿著黑色的夾克和褲子。

每次亮相時他都會重申同樣的訊息:「我們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堅定不移地堅持執行動態清零方針。」

雖然上海市每天仍有數千例新增陽性病例,但是上海市委上周表示,在習近平的抗疫政策推動下,黨「一定能打贏大上海保衛戰」。

前上海政法學院副教授、現為駐智利的政治評論員的陳道銀說:「如果上海最終被看作是成功地抗擊了新冠疫情,那麼作為堅定不移地執行習近平抗疫策略而最終實現抗疫情成功的李強為什麼要受到懲處呢?」

新冠讓上海付出的代價

03:07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一切為二十大服務

在中國,沒有高階官員公開質疑習近平的清零政策。隨著奧密克戎變體感染性的增強,這一政策的執行難度也變得越來越大。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紛紛開始學習與病毒共存,這也讓中國顯得更進一步被孤立起來。

外界普遍推測中國在二十大召開前會繼續堅持其強硬清零政策,因為習近平將在二十大上開啟其第三個領導任期。習近平聲稱中國與新冠病毒的鬥爭是一項重大的政治成就,顯示了相較於西方模式,其社會主義模式的優越性。

李強在習近平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曾擔任省委秘書長。2013年,習近平開始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之後,李強當選浙江省省長。

2014年到2016年,江蘇省多名高階官員因貪腐落馬,習近平委派親信李強出任江蘇省委書記,填補政治真空。

2017年10月25日,李強在中共十九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晉升副國級,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10月29日接替韓正,兼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

除了陳良宇,80年代末以來,包括習近平在內的所有上海前黨委書記的最終都被提升為政治局常委。

(路透社)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