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歷史

"列寧萬歲!"共產黨人慶祝革命領袖誕辰150周年

2020年4月22日

由於爆發新冠病毒疫情,列寧誕辰150周年的大型慶祝活動只能取消。儘管如此,不僅俄羅斯的共產黨人紀念這位國際工人運動的偶像,而且在德國,這位全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領袖也沒有被遺忘。

Russland Moskau - Lenin Statue im Muzeon Park
莫斯科的一處列寧紀念碑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TASS/A. Geodakyan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其誕辰150周年紀念日,列寧的形象仍深入人心。在莫斯科紅場,存放著經過防腐處理的列寧遺體的紀念堂因新冠病毒疫情被關閉,否則這裡是最吸引遊客的地方。以往每年4月22日,俄羅斯的共產黨人都會在昔日世界無產階級的首都,為1917年社會主義十月革命領導人列寧的誕辰舉行大規模慶祝活動。但是現在,紀念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蘇維埃創始人的大多數活動都因新冠病毒疫情被取消。

前國際工人運動領袖的追隨者並不想說「列寧,再見!」。俄羅斯的共產黨書寫了 「列寧萬歲!」幾個大字。由於禁止聚會活動,他們號召人民在列寧誕辰紀念日之際在窗戶上懸掛紅旗。如果沒有紅旗也可以用紅布代替。他們說,畢竟,出生於1870年4月22日的列寧改變了世界。

俄羅斯共產黨領導人久加諾夫(Gennady Zyuganov)稱列寧「一生致力於正義和更美好的生活-不是為了富有的寡頭階級,而是為了全體人民。」 。儘管因新冠病毒疫情,莫斯科實施了出行限制,但是久加諾夫仍希望到列寧紀念堂獻花。俄羅斯左翼戰線領導人謝爾蓋‧烏達利佐夫(Sergei Udalzow)也表示:「對於每一位持左翼觀點的人來說,這都是特殊的一天。」左派建議在全國成千上萬的列寧紀念碑前獻花。與15個前蘇維埃共和國的大多數情況一樣,僅在莫斯科就有十幾個列寧紀念碑。

德國蓋爾森基興的左翼極端分子最近做了一件引起轟動的事情。 3月份,德國馬克思列寧主義黨(MLPD)以合法的手段在該地區安放了一個2.15米高的列寧雕像,此舉引發不少爭議。 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受到聯邦憲法保護局密切關注的該政黨興奮地表示:「這是列寧誕辰150周年到來之前取得的又一次偉大勝利。」

在昔日蘇聯的幾乎每個村莊都曾有一座列寧紀念碑,而不是教堂。在成千上萬幅畫作中,無產階級的「保護神」永垂不朽。他在烏裡揚諾夫斯克的出生地以他的名字命名。在昔日的民主德國,每個孩子都必須在學校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列寧所建立的「無產階級專政」留下了印記。

柏林的哲學家阿恩特(Andreas Arndt)解釋了列寧為什麼至今仍享有聲望。這位研究列寧問題的專家向德新社表示:「即使最激烈反對他的政治對手也承認他的謙虛。他在充滿自信的同時,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阿恩特說,列寧不像有些人那樣利用職務之便大搞特權,中飽私囊。

這位學者說:「我可以想像,這樣的形象會持久保留在大家的記憶中。」阿恩特認為,從歷史上來看,列寧始終把民族問題,也就是每一個蘇維埃國家的自決權放在首位,這是列寧的功績。雖然蘇聯獨裁者約瑟夫‧史達林(Josef Stalin)作為他的繼任從未正式對此提出質疑,但「實際上他背道而馳」。最後,蘇聯解體,各國重新獲得獨立。

迄今為止,歷史學家一直對列寧是否是獨裁者這個問題存有爭議。阿恩特說:「至少在革命的特殊時期,他支持了紅色恐怖和獨裁統治。」但在這位哲學家看來,如果列寧壽命更長並建立社會主義國家,他是否會長期實行壓制體制值得懷疑。阿恩特還認為,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具有願意與西方社會達成諒解的進步趨勢。

在列寧誕辰周年紀念日之際,俄羅斯知名歷史雜誌《Dilettant》出版了一本小冊子。,書中詳細介紹了無政府主義者范妮‧卡普蘭(Fanni Kaplan)在1918年8月30日暗殺列寧事件,發生在克里姆林宮的陰謀以及1924年1月21日列寧在莫斯科郊區高爾基(Gorky)逝世的情況。為什麼他在53歲時就英年早逝,至今真相不明。官方公佈的原因是與因遇刺導致的晚期後果。但是《Dilettant》雜誌則再次透露,根據醫生的秘密病例紀錄,列寧可能死於性病梅毒。

然而在列寧誕辰紀念日之際討論最多的一個問題是,是否最終可以將列寧安葬。據稱已經有大約1.3億人拜訪過列寧的遺體。斥巨資修建的這座紀念堂至今仍是類似於中國和越南個人崇拜的典範。特別是俄羅斯東正教教會要求將列寧埋葬。東正教教會認為,這也符合列寧本人的願望,因為他和其遺孀克魯普斯卡婭(Nadeschda Krupskaja)都贊成火葬。

但是俄羅斯總統普丁不會批准。普丁曾經表示,列寧和他的人民「在一座名為俄羅斯的建築物下放置了一顆原子彈」,摧毀了歷史上的沙皇帝國。這位克里姆林宮的主人還強調,現在仍然有很多人感到與列寧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只要這種情況存在,就什麼都不會改變。

 

李京慧 / 苗子(德新社)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