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在俄羅斯,無論是列寧的生日,還是忌日,都很少會有人再去紀念這位世界無產者的領袖了。在俄羅斯總統普丁看來,列寧是"烏克蘭的設計師",沒有列寧的布爾什維克政策,就不會有烏克蘭這個國家。
2022年2月,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侵略戰爭前幾天,普丁曾表示,他必須要消除列寧錯誤行為的惡果。他表示,列寧主張各個民族都應當被賦予自決權,並堅信民族文化最終會消亡。
柏林市內一座建於1970年的列寧雕像,1991年被拆除。圖片來源: akg-images/picture alliance 普丁認為,列寧是葬送了強大俄羅斯帝國的罪魁禍首。奧地利歷史學家以及2023年出版的《列寧生平以及對他的新評估》一書的作者萊丁格(Hannes Leidinger)表示,正是由於列寧的革命者本性,導致了普丁及其同僚們對列寧的排斥:"列寧是動蕩和不和諧的象徵,這也正是俄羅斯自我形象定位中最不想看到的景象。"
萊丁格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表示:"列寧被批評的原因之一,是他在一戰期間有部分投敵行為,即同德國開展合作。而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列寧的民族政策,作為一名階級鬥爭積極倡導者,他認為,全世界無產者已經聯合起來了。但是他認為解決蘇聯的民族問題,必須實行聯邦制,並多次在講話中提出了民族自決和獨立建國的號召。" 萊丁格認為,正是這一點,使列寧成了普丁的眼中釘。
德國這座市內公園裡的列寧雕像仍保存完好。圖片來源: Carlos Gomes 在俄羅斯,列寧作為一名歷史人物,早已經被推下了神壇,"但在另一方面,列寧卻是蘇聯的象徵,是蘇聯帝國擴張和強大的象徵。"而從恢復帝國偉業的角度來看,特別是在對烏戰爭中,列寧又滿足了克里姆林宮的需求。
紅場上的列寧墓 1924年設立在紅場上的列寧墓最初本是一個臨時性建築,目的是讓所有人都能同列寧的遺體道別。但沒想到這個道別儀式一直持續到了現在,列寧的遺體一直還存放在紅場上。
紅場上的列寧墓。圖片來源: Maxim Shemetov/REUTERS 那俄羅斯領導層為什麼不將列寧遺體下葬呢? 萊丁格說:"列寧仍有一定程度的象徵意義,這並不是因為他是政治家或者歷史人物,而是因為他是蘇聯的象徵。"列寧墓依舊矗立在紅場上,但這裡已經不再舉行大型紀念活動了。可以說,列寧墓已經成了歷史紀念碑,成了舊時代的遺存。"但最重要的是,列寧現在處於某種介於徹底告別和蘇聯象徵的不死狀態,也就是說,列寧還沒有完全死去 。"
德國的列寧紀念碑 《列寧還活著》一書是由"五月八日出版社"發行的,該出版社還負責發行列寧選集以及"青年世界報"。這部書的主要內容就是介紹德國境內的列寧紀念碑,不過這類紀念碑當中的很多已經嚴重損毀,被人遺忘了。
該書作者戈麥斯( Carlos Gomes)出生在葡萄牙。他說:"無論從個人層面,還是政治層面,我一直都對蘇聯歷史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對十月革命的歷史,因為它曾對勞工權利、婦女權利、反殖民主義,甚至是反猶主義,都發生過巨大的潛在影響。十年前,當我在德國看到一座列寧紀念碑時,我感到非常驚訝,由此萌生了寫書的念頭。在德國,列寧並沒有完全消失。
前民主德國曾有過很多列寧紀念碑 2014年,戈麥斯在溫斯多夫(Wünsdorf )的駐德蘇軍總部舊址發現了一處列寧紀念碑,從此他開始了尋找前民主德國境內列寧紀念碑和壁畫的行動。《列寧還活著》一書出版後,他獲得了更多相關的訊息。於是,該書的增補版於2023年再度發行。戈麥斯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表示:"溫斯多夫蘇軍駐地的列寧紀念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座列寧雕像即保留了當年的氣魄和魅力,但也有明顯的時間痕跡。"現如今,這座紀念碑已經成了德國境內最大的列寧雕像, 因為其他雕像都已經被移除了。
《列寧還活著》一書的封面圖片來源: verlag 8. mai 還有一些列寧雕像,則是二戰時德軍作為戰利品從蘇聯運回德國的,原本是要將這些雕像熔化後生產武器。戈麥斯說:"這些雕像不僅讓人們想起列寧,也會想起二戰時的戰爭罪行。"
史達林是列寧理所當然的繼承者 有關列寧的書籍和論文可謂浩如煙海。上述兩位作者都有一個共同觀點,那就是列寧不僅改變了俄羅斯,也改變了世界 。他狂熱地追求自己的政治理念,而且他不惜讓身邊所有的一切都服從於這一理想的實現。
1997年,德國梅澤堡市的一座列寧雕像正被拆除。圖片來源: Waltraud Grubitzsch/dpa/picture alliance 歷史學家萊丁格對德國之聲表示:"總體而言,我認為蘇聯就是列寧一手締造的。他為這一國家奠定了基石。而史達林也絕不是什麼離經叛道者,而是列寧理所當然的繼承者。"他說,蘇聯後來的發展道路,1917年十月就已確定。十月革命掌握政權之後,一切都是為了維持政權,這是蘇聯之後幾十年的既定路線。
列寧彌留之際,並沒有指定接班人。""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情況一再重演。當黨的領袖在未指定接班人的情況下去世後,一小撮黨內高層每次都不得不就誰來領導這個國家做出決定"。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1917年11月7日是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的日子。依照儒略歷、俗稱俄歷這天是當年的10月25日。目前,德國歷史博物館正在舉辦「十月革命」紀念展,回顧這場列寧領導的對整個歐洲乃至世界有深遠影響的革命。
圖片來源: Staatli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Moskau 列寧雕像無疑是「十月革命」這一歷史事件以及社會主義理念的象徵之一。爆發於俄國的這場革命也隨後在世界各地產生共鳴。直到冷戰結束後,在俄羅斯國內和境外才出現了對這場浩大革命過程、直接後果以及長遠影響多角度的、批評性的評判。
圖片來源: DW/Julia Hitz 1917年俄國先爆發「二月革命」,全國性的飢荒、物資睏乏導致民眾極度不滿並進行頻繁抗議。隨後軍方倒戈,沙皇專制統治被推翻,以貴族為主體的臨時政府得以組建。此時在城市裡工人開始組建革命委員會(俄語:蘇維埃),並對臨時政府的種種政策表達抗議。
圖片來源: DW/Julia Hitz 起源於彼得格勒、由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推翻了臨時政府,賦予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俄語:布爾什維克)政治權力。而這場革命也引發持續到1922年的俄國內戰,也是在布爾什維克赤衛隊與臨時政府資產階級力量之間的一場血腥的「紅軍」和「白軍」之戰。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也在1918年7月被蘇維埃行刑隊槍殺。
圖片來源: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為了實現統治目的,布爾什維克政權設立了廣泛的迫害體制,打壓異己。1917年12月,「十月革命」成功後不久,「契卡」(秘密警察)建立。「契卡」是「全俄肅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員會」的字母縮寫,該委員會目的是「用非常手段同一切反革命分子作鬥爭」。1920年之後,「勞動改造營」遍佈全俄。
圖片來源: Staatliches Museum für Zeitgenössische Geschichte, Moskau
俄國內戰是一場血腥的內戰。1918年成立的蘇俄紅軍(圖為紅軍軍帽)在使用暴力方面也毫不手軟。據一份專業雜誌統計,俄國在1917至1922內戰期間共有1300萬人因武力衝突、政治迫害、恐怖襲擊、瘟疫以及內戰後引起的大飢荒等原因喪生。這期間有近200萬人逃至海外。
圖片來源: Staatli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Moskau 列寧夢想建立全世界範圍的無產階級專政,徹底消滅階級,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1919年,列寧領導創建第三國際,又名共產國際。列寧本人的健康狀況自1921年嚴重惡化,並於1924年離世。列寧的個人崇拜直到今天在俄國內以及其他國家都是有爭議的話題。
這幅畫是德國畫家、德國共產黨(KPD)成員格裡貝爾(Otto Griebel)1929年的作品,展現的是共產國際的理念。
圖片來源: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十月革命」的爆發也將藝術界帶入一個新時代。自此之後出現大批新的藝術團體和派別,進行各種大膽創作嘗試,主題也離不開當時的大時代變革。直至1920年代中期,構成主義(或結構主義)是主導俄國的藝術和建築思潮,影響設計建築、平面和工業設計,甚至戲劇、電影、時尚。政治宣傳內容甚至成了陶瓷製品的主題。(圖為大師康丁斯基的作品。)
圖片來源: DW/Julia Hitz 「十月革命」除了帶來無數的激動人心的新認知以及藝術創作新嘗試,也引來敵對政治陣營的攻擊。照片上這幅海報就是1918年一個極右組織的作品,在當時剛剛成立的魏瑪共和國向人們「妖魔化」布爾什維克,稱之為「戰爭、失業和飢荒的罪魁禍首。」
圖片來源: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應共產國際的號召,國際工人救濟會於1921年在德國柏林成立,目的是募捐援助各國工人的罷工活動。1922年起,國際工人救濟會也參與電影投資和製作,用來支持蘇聯的電影業。
圖片來源: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蘇維埃政府1917年發表的《俄國各族人民權利宣言》中明確承認俄國各族人民的平等與自主權。「十月革命」後,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民族分別成立了國家。1922年,紅軍結束內戰,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
圖片來源: Staatliches Museum für Zeitgenössische Geschichte, Mosk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