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利用自然因素發展「可持續農產品」

2011年3月1日

昆蟲、樹木和農作物之間的相同之處是:它們能夠使農業生產更具可持續性、而且對氣候更為有利。雖然這看起來顯得不值一提,但往往影響巨大。

高粱收獲的季節圖片來源: CC/United Nation Photos

每當國際熱帶半乾旱作物研究所(ICRISAT)「馬裡項目」的蒸鍋冒出熱氣,那就意味著研究人員又在嘗試新的高粱品種了。除了大米、小麥和玉米,高粱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糧食品種。為了培育農民能夠接受的高粱品種,村民們也應邀參與科學家們的工作:男人在地裡幫忙,而女人則對高粱品種進行品嘗,從中選出最優秀的品種繼續種植。

科學家們不僅在研究開發更具抵抗力的水稻品種,而且還為小農戶提供幫助。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2011年2月公佈的研究報告指出,恰恰小農戶可能是減少氣候變化、為更多人口提供糧食的關鍵。因此,有必要在農村地區引進新型種植方法。因為非洲大陸的人口在不斷增長,所以吃飯的問題也越來越大。

農民們在種植水稻圖片來源: CC/Anne Sieben

稻農深受氣候變化之害

除了非洲以外,亞洲也屬於人口迅速增長的地區之一。在這裡,大米是主要糧食。氣候變化使許多稻農深受其害:雨季到來的時間和延續的長短變了,這使他們無法計劃播種和收獲的時間,從而導致水稻的產量下降。有鑑於此,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在研究如何使水稻更具抵抗力,並且減少水稻種植對氣候的危害。

為了使水稻能夠承受氣候的變化,研究人員通過實驗改變水稻的基因。而要使水稻種植變得對氣候更加有利,則只要減少對稻田的灌溉就行了。因為,積水中的微生物會產生甲烷氣體。根據不同的研究結果顯示,甲烷氣體對大氣層危害的程度比二氧化碳大21至30倍。水稻種植是全世界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的來源。

為了能夠減少排放甲烷氣體,稻田不再長年浸水,而是每隔幾天灌溉一次。然後,把稻田排幹一段時間,讓細菌死掉。這樣,既減少甲烷氣體,又節約用水。

方法簡單 但有爭議

毛蟲為水稻除蟲害圖片來源: CC/IRRI

然而,對這種種植方法的效果頗有爭議。德國霍亨海姆大學的農業生態學家福爾卡德•阿什(Folkard Asch)說:「種水稻的地區往往是季風雨水淹沒的地區,除了水稻,別無其他作物可種。」既便不種水稻,也會產生甲烷氣體,因為微生物還是在水裡。阿什通過其名為「RISOCAS」的項目,對水稻在氣候條件變化下的反應進行研究。他發現,節水的旱田種植法一般只能在主要種植季節獲得好收成。一旦氣候發生變化,產量便隨之而變。

在環保種植方面,自然因素也潛力巨大。德國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的約瑟夫•澤特勒(Josef Settele)舉例說:「利用捕殺害蟲的益蟲,可以避免使用抗蟲害能力較強的轉基因植物。」益蟲是害蟲的天敵,它們不僅是農民的幫手,而且也對環境有利。因為有了它們,就可以減少使用農藥。為了使這些益蟲在稻田旁安家落戶,那裡就必須具備自然而品種多樣的植被。

混合種植效果好

將金合歡樹的樹種在高粱之間圖片來源: CC/Trees for the Future

不僅如此,這樣的植被還能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水資源,並有助於穩定農作物產量。因此,許多農業項目都放棄單一種植,採取混合種植。德國萊布尼茨農業研究中心的斯特凡•西伯爾(Stefan Sieber)說,例如可以在幾排高粱之間種一排樹。

毫無疑問,這樣做對可持續性農業生產是值得的,正如國際發展及救援非政府組織「樂施會」(Oxfam)的農業專家瑪麗塔•維格塔勒(Marita Wiggerthale)所說:「這樣既可以減少貧困,又改善糧食供應,還能通過環保種植手段減少氣候變化的影響。」然而,產生飢餓的原因很多,不僅僅在於錯誤的種植方法。譬如,根據美國的一項研究,美國有四分之一的食品最終被倒入垃圾桶。因此,更加合理地分配食品,對保障未來的糧食供應同樣十分重要。可持續的農業生產只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方面。

作者:Michaela Führer

責編:當遠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