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刪選式救市——關於房企「白名單」你應瞭解的內容

2023年11月23日

據彭博社報導,中國監管部門擬制定50家房企「白名單」,引導銀行為其融資並首次允許銀行提供無抵押短期貸款。據中國房地產報報導,這份「白名單」主要由金融機構篩選。如果這些救市措施出台,或將是中國迄今最有力的救市嘗試。

China Evergrande
圖片來源: Noel Celis/AFP

(德國之聲中文網)11月20日,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報導,中國監管部門擬制定一份有資格獲得融資的50家房企"白名單",引導銀行為這些陷入資金和銷售困境的房企提供貸款,其中包括萬科、新城發展和龍湖集團等。

11月22日,彭博社又援引知情人士報導,碧桂園、遠洋集團、旭輝控股已被列入這份所謂的白名單。監管機構將在幾天內敲定名單並將其分發給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

儘管彭博社也引述專家分析指出,這樣一份"白名單"僅僅是建議,非指令性質,如果非國有房地產銷售顯著惡化,多數銀行恐怕不願伸出援手,但有關"白名單"即將出爐的消息仍推動中國股市的相關地產股上漲。

本周四(11月23日),《彭博社》再引述知情人士稱,中國可能首次允許銀行向合格的開發商提供無抵押短期貸款,即所謂的營運資金貸款。官員們還在考慮建立一種主銀行負責機制,即由一家銀行牽頭,通過與其他債權銀行協調融資計劃,制定針對特定的陷入困境的房地產開發商的金融支持方案。

知情人士表示,鑑於涉及的高風險,實施過程中需要監管機構出台配套政策,免除在出現壞賬時對銀行和個人的追責。知情者稱,審議仍在進行中,可能還會發生變化。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迄今的措施未能遏制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低迷

自2022年起,中國房地產行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境外債違約房企超過40家。在越來越多房企暴雷的同時,中國還存在大量已售出的期房未完工交付的問題,令許多中國家庭陷入困境並引發各地抗議。潛在購房者也對房地產市場失去信心,擔心開發商無法完成項目,進一步導致新房銷量日益下降,危及更多房企。

中共官方對未完工住宅數量的統計數據諱莫如深。野村證券(Nomura)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及其團隊11月15日在一份報告中估計,中國各地總計約有2000萬套未完工和延遲交付的預售住房,要完成這些住房的建設,估計需要4400多億美元資金。報告認為,"在明年的某個時候,保交樓的問題可能會變成一個社會問題,危及社會穩定,北京可能最終需要大幅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我們認為這是真正恢復對房地產行業和經濟信心的關鍵。"

2022年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保交樓、穩民生"。據中國人民銀行今年11月9日在官網發布的金融運行報告,中國央行2022年推出3500億元人民幣保交樓專項借款並設立2000億元人民幣保交樓貸款支持計劃。也就是說,中國中央政府通過政策性銀行和地方政府劃撥了3500億元專項資金,幫助資金短缺的開發商完成預售項目的建設。如果大型商業銀行出於同樣的目的向開發商提供貸款,央行將向這些銀行提供高達2000億元的無息貸款。

但是,上述措施以及放寬購房者抵押貸款、減少首付等刺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並未能遏制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低迷。一些陷入困境的房地產開發商表示,他們無法滿足商業銀行的貸款標準,未完工的項目也無法獲得融資。《華爾街日報》援引仲量聯行(Jones Lang LaSalle)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龐溟表示,這一切都歸結於銀行的風險規避。中國規模達56兆美元的銀行業本身就面臨利潤率萎縮和長期的不良貸款問題。2023年上半年末,大型國有銀行的淨息差降至創紀錄的1.74%,低於行業維持合理盈利能力所需的1.8%門檻。

篩選第一批"活下來"的房企

分析認為,中國政府之前的房地產救市措施不太有針對性。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如果甄別房企的具體情況,那麼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救助,讓頭部房企和重點房企"活下來"。同時,如果穩住了50家房企,也可以增強市場信心,防止發生牽涉面廣的系統性風險。中國政府過去也曾推出過非正式的"白名單",但只引發市場短暫的樂觀情緒。

據中國房地產報報導,此次50個房企的"白名單"主要是由金融監管部門倡議,50個房企也主要由金融機構定,之後會由各個商業銀行"認領"所救助的房企。某房企人士稱,50家房企初步按照銷售榜50強篩選。

11月17日,中國央行、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三部門召開金融機構座談會,研究近期房地產金融、信貸投放、融資平台債務風險化解等。據報導,監管部門還向金融系統下達了"三個不低於"的要求:各銀行自身房地產貸款增速不低於銀行業平均房地產貸款增速,對非國有房企對公貸款增速不低於本行對公房地產貸款增速,對非國有房企個人按揭貸款增速不低於本行按揭貸款增速。

如果這些支持房企融資的措施獲得批准,那將是中國迄今為止最有力救市嘗試。

(彭博社、路透社等)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