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北京不遺餘力追捧非洲

2006年11月4日

本周末,中國-非洲合作論壇峰會在北京開始舉行。德語媒體對中國如何與非洲擴展雙邊關係、保障未來能源供給的外交攻勢廣為關注。

油是北京外交重中之重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法蘭克福匯報」評論道:

「非洲的友誼讓北京政府花銷不少。40多位非洲國家和政府的首腦周末被邀請來北京參加中非論壇峰會。為這個中國迄今主辦的最大規模峰會,首都進入了非常狀態。街道上到處裝飾著草原和大象的圖畫。但是,非洲吸引中國的並非風景,而是原料和市場。中國以善解人意的夥伴形象出現。事關侵犯人權、缺乏民主以及腐敗泛濫,非洲毋須擔心會受到中國的批評。」

「法蘭克福匯報」接著寫道:

「自中國政府將保障能源供應作為外交政策的新任務以來,非洲已位於議事日程的優先位置。論及中非關係,中國盡可以回溯在共同反抗『帝國主義』及支持非洲民族解放運動時代建立的良好關係。如今,老友誼得到了回報,體現在天然氣和其它原料、木材,以及首先是石油的供應合同上。蘇丹所產的石油有60%輸往中國。

「中國駁斥西方對其非洲政策的批評。不過鑑於國際上批評之聲不斷,中國人近期以來所提出的理由越來越具有防禦性質。例如,中方強調說,人民中國參與聯合國藍盔部隊的和平使命。而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其非洲之行中也至少表示過,北京鼓勵非洲國家改善民主和法治。」

「法蘭克福匯報」同時指出,並非所有非洲國家對中國的所作所為都感到滿意:

「來自中國的廉價商品、尤其是紡織品的大量湧入,排擠了非洲本地產業。人們常常抱怨(中國)商品的品質。為許多大型基礎建設項目,中國公司帶來了自己的雇員團隊,從而完全沒有給當地居民帶來新的就業機會。在那些由中國人經營的企業和礦山內,勞動條件類似於中國國內。經營者極少關心工作安全和職工權利。而在環境問題上,(中國經營者)則更少操心。」

(本文摘自其它德語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歡迎讀者來信討論)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