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政治北美

北京冬奧再成焦點 佩洛西籲美進行「外交抵制」

2021年5月19日

美國國會18日舉辦一場與北京冬奧相關的聽證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在過程中,呼籲美國通過外交途徑抵制北京冬奧,並直言參與冬奧會讓國家領導人失去道德權威。

Beschluss zum Corona-Hilfspaket im US Kongress
佩洛西在國會聽證會上說,世界各地的國家元首應該迴避定於明年2月舉行的北京冬奧。圖片來源: Joshua Roberts/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18日在一場國會聽證會中,呼籲美國通過外交途徑抵制2022年北京冬奧,她批評中國侵犯人權,並稱參加冬奧會的全球領導人將失去其道德權威。

美國國會議員對抵制北京冬奧或改變其舉辦地的呼聲越來越高,他們也抨擊美國企業,認為他們對中國迫害在新疆的維吾爾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行為保持沉默是因為受到中國政府的影響。

佩洛西在國會聽證會上說,世界各地的國家元首應該迴避定於明年2月舉行的北京冬奧。她說:「我所提議的是外交抵制,在這種情況下,世界上的主要國家應該拒絕出席北京冬奧。我們不該透過派國家元首去中國參與冬奧來禮遇中國政府。因為當中國正在進行的種族滅絕之時,我們的國家元首現身北京冬奧,這真的讓人懷疑,我們國家有什麼道德權威來談論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權?」

抵制聲浪不歇

一個獨立的聯合國小組在2018年時曾說,依據他們收到的可靠報告,至少有100萬維吾爾人和其他穆斯林被關押在中國新疆的再教育營內。北京將這些營地描述為職業培訓中心,以杜絕極端主義,並強烈拒絕關於虐待和種族滅絕的指責。

中國駐美大使館發言人劉鵬宇告訴路透社,美國在奧運會上干涉中國內政的企圖是注定要失敗的。他說:「我想知道是什麼原因讓一些美國政客認為他們真的有所謂的『道德權威』?在人權問題上,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在,他們都沒有資格對中國進行肆意的無端批評。」

美國國會的聽證會還聽取了其他維權人士的發言,他們譴責中國迫害維吾爾以及對香港的進行政治鎮壓。

美國總統拜登之前曾表示,中國是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併發誓不會讓中國在他的眼皮底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領袖。圖片來源: Evan Vucci/AA/picture alliance

總部設在美國的香港民主委員會的總監朱牧民在聽證會上表示:「主辦奧運會已經成為專制政權粉飾其罪行與提升其國際形象的解決方案。國際奧會必須做他們以前沒有做也拒絕做的事情,也就是無限期地禁止中國參加和主辦所有大型體育賽事。」

維吾爾人權律師阿薩特 (Rayhan Asat) 則說,她的弟弟阿薩特被關押在新疆的一個監獄中。她說:「當我們知道有數百萬人被關押在中國的再教育營時,我們怎麼能為我們心愛的運動員歡呼呢? 支持中國舉辦奧運會表明我們否認了維吾爾族人經歷的苦難。」

「美贊助商該接受問責」

主導周二國會聽證會的共和黨議員史密斯 (Chris Smith) 表示,美國應該召集企業贊助商到國會作證,並讓他們接受問責。史密斯說:「大企業想賺大錢,而主辦國犯下什麼殘酷的行為,甚至是種族滅絕,對他們來說似乎並不重要。」

民主黨議員麥戈文(Jim McGovern)補充說,2022的冬奧應該被推遲,以便讓國際奧委會有時間把2022冬奧「搬遷到一個政府沒有實施暴行的國家」。

麥戈文說:「如果我們可以為一場大流行病將奧運會推遲一年,我們肯定可以為一場種族滅絕將奧運會推遲一年。」

與此同時,要求對北京冬奧進行某種形式的抵制的呼聲越來越高。上個月,共和黨參議員羅姆尼 (Mitt Romney) 對更廣泛的反華法案提出了一項修正案,該修正案將可授權美國政府實施外交抵制。

美國總統拜登的政府之前曾表示,他們希望與盟國共同制定參加北京冬奧的辦法,但國務卿布林肯多次表示,目前與盟國的討論中尚未涉及這一問題。當被問及佩洛西的評論時,一位匿名的美國高級政府官員告訴路透社,政府對2022年北京冬奧的立場沒有改變。

美國總統拜登之前曾表示,中國是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併發誓不會讓中國在他的眼皮底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領袖。然而,支持美國參加北京冬奧的人則認為,懲罰運動員是不公平的,而且奧運會將為冬奧會獎牌數最多的美國提供一個平台,在全球舞台上展示其活力。

美國奧運會和殘奧會委員會的首席執行官赫希爾施蘭德 (Sarah Hirshland) 在一份書面聲明中說,該委員會對「維吾爾族人受到的壓迫」感到關切,但禁止美國運動員參加奧運會「肯定不是解決方案」。她說:「過去抵制奧運會的做法從來都未能達到政治目的。」

(路透社、法新社)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