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北京抗議梅克爾見達賴:雷聲過後雨點小?

2007年9月25日

儘管北京周二(9月25日)對德國總理梅克爾會見達賴進行了措辭嚴厲的批評,並且採取了一些「小動作」來示柏林以顏色,但是德國政治和經濟界人士普遍認為這只是德中兩國的一場「小打小鬧」,不會影響德中關係,特別是在經濟領域的密切合作。

只不過是思想交流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北京略示以顏色

在周二的例行記者會上,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姜瑜對德國總理梅克爾在總理府會見達賴喇嘛表示了強烈不滿。姜瑜稱梅克爾會見喇嘛是「嚴重干涉了中國內政」,「損害了中國人民感情」,「嚴重影響了中國和德國的兩國關係」。姜瑜要求柏林採取行動,以「避免兩國關係受到不必要的損害」。她說:「我們要求德國採取具體的和有效的行動來消除負面後果」。不過,德國應採取的「具體行動」具體是什麼,姜瑜語焉不詳。德國「明鏡周刊」駐北京記者在相關報導中提問說,與中國官方強烈的抗議口氣成為對比的是,中國官方媒體幾乎找不到關於梅克爾上周日接見達賴的報導,因此中國人民都不知情,怎麼就說是被傷害了感情呢?

周一,中國取消了原定的中德外長例行會晤。中國和德國兩國外長每年在紐約聯大會議期間進行非正式的早餐會晤,在過去的十幾年裡早已形成外交慣例。德國外交部發言人馬丁.耶格爾說,,中國給出的理由是「時間安排不開」。有記者問中方取消外長會晤的背景是否與梅克爾接見達賴喇嘛有關,耶格爾出言謹慎,不置可否地說:「我們接受發生的事情,會努力應對。我認為,我們不會受到困擾的。」梅克爾接見達賴喇嘛的當天,中國就已宣佈取消預定在慕尼黑舉行的已經進行了多年的「法制國家對話」,理由是「技術原因」。

柏林想大事化小

顯然,柏林不願意更多地刺激中國,而是盡可能平息中國方面的怒火,將損失盡可能減少到最小。德國政府發言人次官托馬斯.施特克向媒體證實,梅克爾的外交顧問克里斯托夫.霍伊斯根已經給中國駐德國大使馬燦榮打過電話進行疏通,明確表示德國聯邦政府「非常願意將與中國的友好關係保持下去」。

施特克還表示,梅克爾總理認為十分有必要與宗教領袖進行對話,因此與達賴喇嘛會晤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他說:「這樣的會晤應該是允許的,而且也不應該因此給(兩國)關係帶來負擔。」他聲明說,德國政府當然不會質疑中國的領土完整,而且達賴喇嘛也一直表示,他追求的只是西藏的文化自主性,而不是要將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

在回答事件是否會損害德中兩國的經濟關係時,施特克強調,梅克爾總理一貫的立場是,「經濟問題不能與人權問題對立」,「人權問題是原則性問題,不應該在這上面講究策略」。

聯邦司法部長齊普瑞斯在接受「柏林日報」採訪時表達了將德中法制國家對話繼續下去的願望。她希望這一對話「繼續譜寫成功的歷史,而不受到長遠的干擾」。她表示將努力促成商定一個新的對話日期。她指出,尊重人權也是「法制國家對話」的組成部分。齊普瑞斯也以委婉的口氣暗示她能理解中國方面的反應:「考慮對話夥伴的需求和立場,這在國際慣例上也是很有必要的」。

德國政要中,對梅克爾接見達賴喇嘛大都表示認同,但在表態時還是措辭委婉,避免進一步刺激中國。德國聯邦議會副議長、社民黨籍的沃爾夫岡.蒂爾澤先是說與中國友好符合德國利益,然後又說應該有與任何人理智對話的自由,而(梅克爾)打破說話的禁忌在他看來是十分值得欣賞的。自民黨主席維斯特韋勒則對梅克爾褒獎有嘉,稱她的外交政策與前任施羅德想比,表現出「聰明的勇氣」。社民黨主席貝克則沒有附和對梅克爾的讚揚。他說,雖然藏人的宗教領袖及其人格值得尊敬,但是必須要注意的是在繼續人權對話時,「大家都留在船上」。他希望大家(即德中雙方)都不要中斷接觸。

德國經濟界不相信倒退

德國經濟界人士對近日德中關係的緊張並不感到過分擔心。歐洲商會駐北京首席代表伍特克認為梅克爾會見達賴不會破壞德中的友好關係。他說:「德國總理說得很明白,她並不是在支持任何西藏獨立的努力,而只是一次與藏人精神領袖的一次思想交流。」他認為,德中雙方在經濟上的聯繫非常緊密,中國肯定會繼續鞏固擴大與德國和歐盟的關係。

一位德國銀行家形容目前的德中間的不愉快不過是一場「小打小鬧」,風暴很快就會平息。他指出,其它國家的領導人也會見過達賴,如克林頓、布希和希拉克等,每次中國都要在形式上抗議一下,但最後都不能阻止這樣的會面。他還說,梅克爾其實表現得「很中立」,她明確承認中國對西藏擁有主權。德國國內的一些經濟界領袖人士也大都認為,事件不會導致德中經濟來往的中斷。

中國對達賴的態度讓德國媒體不解

縱觀德國媒體對梅克爾會見達賴以及中國反應的報導,大多數報導中都提到達賴並沒有主張西藏獨立,而是只希望西藏獲得更多的自治權利,特別是在文化上。因此,中國堅決把達賴看成是頑固的「分裂主義分子」、拒絕與達賴喇嘛對話的態度讓人頗感費解。

即使是那些願意理解北京的德國記者,他們也認為中國無視達賴的客觀存在和立場也實在是太過於僵化,缺乏現實感,因此注定了失去西方媒體的同情。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