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城市的防汛與排水

2012年7月27日

北京7.21水災之後,多家媒體在報導中都提及北京等眾多中國城市應對暴雨的措施明顯不足,並多次提及德國的排水系統及規劃理念。那麼,在現實中,德國城市的排水系統又是如何運作的呢?

©ChinaFotoPress/MAXPPP - BEIJING, CHINA - JULY 21: (CHINA OUT) People run outside the Beijing railway station during a heavy rainfall on July 21, 2012 in Beijing, China. The heaviest rain in 61 years pounded the capital city on Saturday, leaving at least 37 people dead. (Photo by ChinaFotoPress) ***_***430181411 pixel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 上周六(7月21日)的北京暴雨,讓中國首都成為一片澤國,經濟損失數以億計,還有至少77人在這場災難中喪生。不少中國媒體在"感動"和"問責"之餘,也展開了反思,並將視線轉向了其他城市。100多年前,德國殖民者在青島老城區建立的排水系統目前就相當受人關注。據悉,青島因從沒有發生過內澇,被網友稱為"中國最不怕淹的城市"。儘管目前青島的排水設施中,僅有約1/30為百年前德國人所設計,但是,德國的排水系統及規劃理念依然得到了許多關注。

而與此同時,在新浪微博等互動網站上,也有網友指出,德國的排水設計也並非無懈可擊,並貼出漢堡、法蘭克福等大城市水災的照片作為例證。一時間,德國的城市排水之優劣,宛若霧裡探花,讓人摸不著頭腦。

德國之聲就此專訪了漢堡城市排水事務公司(HSE)排水規劃部門的負責人居內(Christian Günner)。他介紹說,漢堡的城市排水設施是一個複雜的,多層次的體系:

"並非每一場暴雨都能通過這些人工的技術手段來對付。 不過,我們能對付大約兩年一遇的暴雨。"

居內強調,根據歐盟及德國的相關法規,如果暴雨超過兩年一遇的標準,水務部門就沒有義務去保證排水順暢。

僅從這一點來看,北京等中國大城市的排水標準並不算非常低。據北京防汛辦公室的數據,根據地段不同,北京的排水系統設計容量為應付1~3年一遇的大雨,而在天安門、奧林匹克公園附近,排水管線是按照5年一遇的標準設計的。然而,上周六的暴雨,卻為61年來最強降雨,全市平均雨量170毫米,在最強降雨點房山區河北鎮,短短數小時內雨量甚至達到了驚人的460毫米。

排水管網哪怕再強大,總有一個設計上限。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極端氣候越來越多,過分依賴人工的管網,遲早會有崩潰的時候圖片來源: Fotolia/blickwinkel2511

城市排水 不能僅靠人工管網

德國斯倍安建築咨詢公司(Stadtbau-Atelier)駐華總代表、註册規劃師李宏則指出:

"完全要靠人工的管網去把雨水排出的話,就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設計的(排水)能力一定是有限的,不論中國還是德國。設計能力有限,一旦遇到超出能力範圍的降雨,就會發生比較嚴重的後果。"

作為專業人士,李宏參加過上海世博會世博軸工程的設計。他認為,中國與德國,存在著城市規劃理念上的差距;在排水系統設計上,關鍵差別不在於排水能力的多寡、排水管道的粗細,而同樣在於理念。他指出,德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較好地保留了天然的河網水系、濕地綠化:

"降雨量如果大的話,一方面要靠城市管網系統來排放到河道裡去,但很大一方面,則是靠城市範圍裡的綠地、濕地、林地。這些其實也有儲存雨水的能力。"

漢堡城市排水規劃負責人居內也認為,漢堡市內大面積的綠地也在排水系統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綠地能夠"鎖住"雨水:

"綠地不像混凝土等材料的表面,雨水不至於很快溢出,也就是說能夠延緩雨水的流動。同時,綠地還有助於調節城市的局部氣候。"

疏堵結合 讓雨水對號入座。

而中國的大城市,由於面臨巨大的人口壓力,可謂寸土寸金,難以像歐洲城市一般,保留大量的綠地或者開放水系。居內認為,即便是人口密度極高的城市,也應該在建築間留出空間,讓雨水通過。他介紹了一種在德國及荷蘭城市採用較多的方法:

"比如,將一些公共活動場所,有意識地設計成暴雨時可以積存雨水的場所。在乾燥季節,人們不會注意到這地方還會成為'水庫',但是如果雨量太大,就可以將周邊地區的雨水導入到這個區域。關鍵是,要留出這樣的積水區,並且要想辦法讓周邊地區的雨水能夠流入這裡。""而地下管網面對暴雨,很容易就會面臨容量不足,這樣就必須通過地面來疏導,不能再依靠地下管網。"

這張2007年的新聞圖片在微博上被大量轉載。圖中建築是漢堡魚市,地處倉庫城附近。在漢堡的部分低窪地區,建築設計充分考慮了淹水情況,允許在極端情況下淹沒。由於準備充分,這種設計節約了防汛排澇設施的投入,也保證了生命財產的安全圖片來源: AP

做好預案 積水上漲也不慌

在本次北京暴雨中,當局的預案不力及相關警示不足也廣受詬病。漢堡城市排水規劃負責人居內指出,在出現暴雨等極端天氣的時候,漢堡也會像北京一樣,在立交橋等低窪地段出現嚴重積水,民眾的生命財產會受到威脅,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居內說:

"這種情況下,就必須要保護重點目標,比如地下室不能淹水。在漢堡港口新城等容易積水的地區,地下車庫等設施都有防水門;一旦收到政府發出的預警,就能封閉。大水來襲,一座座建築就成為了堅不可摧的要塞。而在水面上方,建築之間通過天橋相連,行人、以及救護車等應急車輛依然能夠抵達各棟房屋。"

漢堡的倉庫城以及臨近的港口新城地處城市低窪地帶,而且就在易北河邊。一旦發生河水暴漲,便會出現積水。據熟悉此地規劃細節的李宏介紹,港口新城的建築充分考慮到了水位暴 漲的情況,底樓的門窗都採用密閉設計,即便淹沒於積水中,也不會造成損失:

"這樣的好處是,可以減小城市的防汛投入。另外,城市與河道的關係處理地更好,倒是反映了城市設計理念先進的地方。"

廣渠門下立交,車輛淹沒多時後,救援人員終於將其從水中撈出。德國漢堡水務部門強調,容易積水的危險地段一定要事先設立警示標誌,必要時應該予以封閉。圖片來源: Reuters

而從事排水規劃多年的居內,則特別強調了設立警示標誌的重要性。他說,在漢堡,市政部門都對各積水點進行過詳細的排查;如果無法杜絕某處再次積水,就會設立顯著的警示標誌,警告市民在極端情況下不要靠近、或者不要將車輛泊停與該處,必要時,危險區域還會在暴雨來臨前及時封閉。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各地的極端氣候都有增多的趨勢。作為人口聚居地,城市防汛與排水至關重要。然而,城市排水不應一味地依靠能力終有極限的人工管網系統,而應通過綠地來增加地面的透水性,並且切實做好預案,即便出現積水,也應最大限度地避免損失。德國城市的排水系統並非神話,德國城市也絕非不會發生內澇,但是其綜合理念依然有許多值得中國城市規劃者學習的地方。

作者:崔牧

責編:吳雨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