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北京環保專家在華盛頓談中國環境問題

2011年4月3日

4月1日,伍德羅威爾遜中心中國環境論壇在華盛頓召開名為《環境挑戰與中國的綠色選擇》的座談會。會議主要討論了中國面臨的環境挑戰。

中國環保人士馬軍在研討會上圖片來源: DW

此次座談會的主講人為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座談會由中國環境論壇的主任吳嵐博士(Jennifer Turner)主持,現場參與者60多人,分別來自美國環境保護局,美國農業局,世界資源研究所,華盛頓郵報,麻省理工學院,美國大學等不同部門和機構。

馬軍是中國著名的環保人士,長期致力於中國水資源問題的調查研究和公眾普及,著有《中國水危機》一書。2006 年5月,馬軍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年度"100 位影響世界的人物"。同年6月,馬軍創辦非盈利環境機構(NGO)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IPE),到現在IPE已開發並運行中國水污染地圖和中國空氣污染地圖兩個資料庫,並且成為一個監督在華跨國公司及國內企業環保實踐的重要平台。

在三十分鐘的主題演講中,馬軍首先通過圖片和實例展示了目前中國環境惡化的程度,太湖和滇池的今昔對比照片觸目驚心。 他說,目前中國有3億多農村人口飲用水不安全,1/5的中國重點城市飲用水源的水質不達標,全國受污染的耕地達1.5億畝。然後,馬軍從環境挑戰,政府立法,NGO對企業監督等多角度探討了中國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在長達一個半小時的現場問答環境,在場參與者就他們所關心的中國環境問題提問,馬軍一一作答。

研討會現場圖片來源: DW

中國面臨的環境挑戰

馬軍說,"中國面臨多重環境挑戰,環境污染,資源耗竭和生態惡化是其中最嚴峻的三大問題。要解決環境污染帶來的挑戰, 中國目前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技術條件和能力,而且新科技還在不斷的開發當中。在資金投入方面,現在中國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到環境治理當中,而且也已經在這樣做。然而,在中國一些地區,污水處理池本身已成為新的污染源,所以說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關鍵在於(企業和個人的)動力和參與。我們要解決的是如何激發企業和個人的環保動力,讓科技開發和資金投入真正起作用,這才是中國環保問題面臨的最大挑戰。"

環境立法加強

中國政府在過去幾年中加大了環境立法力度,通過了《環境影響評價法》,《清潔生產促進法》,《政府訊息公開條例》等多項法案,在環境訊息公開方面也取得了進步。同時政府在立法過程中開始鼓勵公眾參與,通過各種渠道提出立法建議。馬軍舉例說,"在對《水污染防治法的》的修改過程中,政府邀請了包括IPE在內的30餘家非政府組織和立法部門直接座談,傾聽他們對該法案的修改建議。這些組織提出的對污染企業過往違法行為進行問責的建議被寫入修改法中,然而我們要求訊息公開以及公眾參與監督執法的建議沒有被采納。"

NGO介入方式-綠色選擇聯盟

要真正控制中國的環境污染,企業的承諾和合作至關重要。馬軍的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聯合自然之友,地球村和綠家園志願者等十多家NGO,共同啟動了綠色選擇聯盟項目。這一項目旨在推動大型企業將供應商環境表現納入採購標準,綠化全球供應鏈。 同時倡議消費者考慮生產企業的環境表現,用自己的購買權利作出綠色選擇。

座談的參與者非常關心中國NGO如何生存和運作,馬軍用自己機構的運作模式為例說明。他說,"目前中國的NGO組織總體而言還是比較弱小。儘管如此,我們也具備了一定的能力來影響大公司的決策。 大跨國公司都非常注重其品牌形象和品牌價值,如果他們傳出環境違法的行為,這對他們的品牌打擊將很大。在我們啟動綠色選擇聯盟後,找我們合作的前100家公司裡大多是知名大公司,因為他們需要在大眾和媒體面前保護自己珍貴的品牌形象。對於那些無所謂品牌, 只關心訂單的國內中小公司,我們就通過介入供應鏈的方式來影響他們。未來我們還考慮通過和銀行合作,為企業開出綠色信用值,通過信貸渠道來促使中小企業遵循法定的環保標準。"

會後,馬軍接受了德國之聲的採訪,進一步談到了NGO的生存空間問題。"各個NGO的生存空間不一樣,而且是動態的,我們每天早上起來都要想一想今天的生存空間有多大。但總體來說,中國還是有所進步,在訊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等大方向上比之前有更多的認同。環境這方面(的NGO)有些特殊,因為它關係到公眾利益,比較容易說清楚,有更多的社會共識。在這一點上我們更幸運。"

作者:悠然

責編:嚴嚴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