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1906 Presseschau
2009年6月19日《南德意志報》的評論寫道: "不久前,華盛頓有人談及'買美國貨'時,中國政治家說,這是一劑破壞與世界經濟危機做鬥爭的'毒藥',但現在北京卻頒布了'買中國貨'的詔書。也許中國某位記者一時疏忽,搞亂了中國內外有別的做法。其實,中國國家發改委幾年來就無視世貿組織規定的義務,築起了一座無形的長城,只不過很少象現在這樣公開說出來而已。
這種保護主義的反應將加劇中國國內正在升溫的仇外和反對改革的氣氛。為什麼象中國這樣一個十分依賴出口的國家卻偏要去轉動這個會不斷升級的危險螺旋呢?這是否屬於因擔心經濟下滑的程度超過了原先估計而驚慌做出的反應?"
法蘭克福匯報的評論批評說:"政治真是撲朔迷離:中國一方面喋喋不休地指責西方在做原料等生意時實行保護主義,另一方面它又築起高牆保護自己的市場,繼續限制外國銀行和保險公司在中國入股就是一個例子。"評論接著寫道:
"中國進行自我保護時提出的理由是,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多年後仍將是這樣,而中國的機構、汽車製造公司集團和鋼鐵生產廠家眼下正在國外採購。
現在,北京要求地方政府盡量只採購中國產品。無論這項還沒有明確闡述的'購買國貨政策'最終結果如何,但有一點很清楚:它將危害中國。因為對中國來說,向國外銷售自己的產品比消費西方商品重要得多。中國是重要出口國家,由於出口受到經濟危機的連累,中國也受害不淺。如果中國設置新的貿易障礙,西方也將找到更多抵制中國商品的理由。"
《商報》報導說,國際商會和歐洲商會都對中國政府的這一決定提出了批評,德國機械設備製造廠家也擔心巨額訂單告吹。但該報也引用香港蘇格蘭銀行著名分析家辛彭多夫的話說,中國的新政策對外國廠家的直接影響其實並不大:
"中國的這條規定只會損害自己,因為中國的出口減少了三分之一,生產能力仍然處於過剩狀態。中國廠家面臨的問題很可能超出人們的意料。'購買國貨'的條款將拖延中國這一重要經濟領域的復甦,對努力爭取經濟增長的中國來說,這是一大風險。不過專家們認為,中國'購買國貨'的指令並沒有違反世貿組織規則。雖然2001年以來中國就是世貿組織成員國,原則上不可以歧視外國產品,但北京至今並沒有簽署有關把以上規定擴大到國家採購範圍的附加協定。"
摘譯:王羊
責編:葉宣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