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2021年,歐盟就新疆維吾爾人受壓迫對北京實施制裁後,北京方面對包括歐洲議會議員、德國學者等在內的10名人員和4個實體實施制裁。德國綠黨政治家,長年擔任歐洲議會議員的彼蒂科菲爾((Reinhard Bütikofer,包瑞翰)也在北京的制裁名單上。被制裁的個人及其家人無法前往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此外,與他們相關的企業和機構不允許與中國有業務往來。作為對這一懲罰措施的回應,歐盟凍結了歐中投資協定的審批程序。
今年4月,作為緩解緊張關係的第一步,北京解除了對歐洲議會人權分委會和5名現任歐洲議會議員的制裁。不過,對現年72歲的彼蒂科菲爾的制裁當時並未解除,因他在擔任歐洲議員約15年後於2024年卸任,而歐洲議會負責人與中方的談判最初僅針對現任議員。
本周二(7月15日),彼蒂科菲爾向德新社證實,他與家人已不再受該懲罰措施的影響。與此同時,他對於比如位於柏林的墨卡托中國中心(Merics)仍繼續受到制裁影響表示不能理解。「北京2021年任意實施的制裁是毫無方向的失誤」,這位德國綠黨前主席批評說。顯然那裡缺乏政治力量來終結這一「荒謬的尷尬」。
歐盟3月22日以新疆問題為由對中方實施制裁。中方對此反應強烈,在同一天宣佈反制措施,對歐盟方面的10名人員和4個實體施行制裁,稱其「嚴重損害中方主權和利益、惡意傳播謊言和虛假訊息」。在得知受到中方制裁後,這些人員和機構作何反應?
圖片來源: Thierry Charlier/AFP有四家機構上了中方制裁名單,分別是歐盟理事會政治與安全委員會、歐洲議會人權分委會、丹麥民主聯盟基金會和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其中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作為一家智庫,尤其受關注。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發文稱,切斷該機構與中國的聯繫,「意味著該研究中心的調研渠道難以為繼,影響力將受沉重打擊」。該德國智庫發聲明回應稱,對中方決定感到非常遺憾,同時拒絕這些指控。「作為一家獨立研究機構,我們致力於增進對於中國更好、更多元的瞭解。我們將繼續通過提供基於事實的分析來追求這一使命,即使在困難時期也以創造交流和對話的機會為目標」。
遭到中方制裁的歐方人員還包括8名政界人士和2名學者。首當其沖的是來自德國綠黨的歐洲議會議員彼蒂科菲爾(Reinhard Bütikofer)。他也是歐洲議會對華關係小組的負責人,曾多次在新疆、香港等問題上對北京提出嚴厲指控。在得知自己受中方制裁後,彼蒂科菲爾稱中方的制裁「荒謬」,指中國如今試圖在海外壓制言論自由、恐嚇批評者,「但這只會適得其反,用中國的諺語說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圖片來源: DW/M. Cui蓋勒(Michael Gahler)是另一名受到中方制裁的德國籍歐洲議會議員,這位基民盟人士也是歐洲人民黨議會黨團安全政策發言人。在得知自己受到中方制裁後,蓋勒發聲明稱,表示這會讓歐盟與中國的對話變得更艱難,這令人非常遺憾。「無論如何,我不會放棄倡導人權與民主。此外,我也懷疑,我作為歐洲議會友台小組主席的身份,在北京的(制裁)決定中也起了一定作用「。
圖片來源: DW受到中方制裁的還有來自法國的社民黨籍歐洲議會議員格魯克斯曼(Raphaël Glucksmann),他也是歐洲議會外交事務委員會以及歐洲議會人權分委會的成員,而後者作為機構同樣出現在這次的中方制裁名單上。在中方宣佈制裁後,格魯克斯曼在推特上說,這些制裁是他的「榮譽勳章」,他還會繼續抗爭!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baca/P. Batard除了上述三人外,受到制裁的歐洲議會議員還包括來自匈牙利的庫楚克(Ilhan Kyuchyuk)、斯洛伐克議員萊克斯曼(Miriam Lexmann)。另外,荷蘭議會議員舍爾茨瑪(Sjoerd Wiemer Sjoerdsma)、比利時議會議員科格拉蒂(Samuel Cogolati)以及立陶宛議會議員薩卡利埃內(Dovile Sakaliene)也在制裁名單上。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博雷爾(圖)和歐洲議會主席薩索利 (David Sassoli)已經表態支持這些議員,稱中方此舉「令人不可接受」。
圖片來源: Aris OIkonomou/AFP/Getty Images比利時綠黨籍議員科格拉蒂(Samuel Cogolati)在得知自己受制裁後,發推特表示會繼續捍衛民主和人權。他還轉發了比利時外交部長強烈譴責中方制裁的聲明,以及另外一位來自比利時的歐洲議會議員維霍夫斯塔(Guy Verhofstadt)的推特,其中稱中方的制裁「終結了歐中投資協議」。歐洲議會原定於3月23日審議歐中投資協議,該計劃因最新發展而被臨時取消。
圖片來源: Johanna Geron/AP/picture-alliance中方制裁名單上除了五位歐洲議會議員、三位歐盟國家議員外,還包含兩名學者,分別是德國研究新疆問題的學者鄭國恩(Adrian Zenz)和瑞典學者葉必揚(Björn Jerdén)。對於中方制裁,鄭國恩(圖)在推特上表示,希望柏林也能夠為受到制裁的德國政治家、學者和智庫發聲,強調法國政府發出了措辭嚴厲的聲明,譴責中方所作所為。目前,法國和荷蘭已經召見了駐該國的中國大使。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Keystone/M. Trezzini瑞典學者葉必揚(Björn Jerdén)是瑞典國際問題研究所中國中心的負責人。瑞典國際問題研究所3月23日對中國制裁其學者葉必揚的做法表示譴責。3月25日,該研究所刊登了歐洲30多家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的聯署聲明,表達在目前「困難時期,將學術研究人員和民間機構拉入當前的緊張情勢而深感遺憾」,「將站在我們同事的一邊」,對這次被中方制裁的人員和機構進行聲援。葉必揚本人在推特上轉發了相關消息。他也表示現在研究中國問題的難度越來越大,這令人遺憾。
圖片來源: Twitter/Björn Jerden 歐洲議會議長梅特索拉(Roberta Metsola)辦公室表示,希望通過對話和參與應對與中國關係中依然存在的挑戰,特別是不公平貿易做法、對歐洲企業的限制以及人權問題。
尚不清楚,北京最新取消制裁的做法是否與下周四在北京舉行的歐中峰會有關。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歐洲理事會科斯塔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中方擔心,歐盟會嘗試在重要經濟領域更加獨立於中國。原因包括,對於中國支持俄羅斯對烏克蘭戰爭以及不公平的補貼和貿易做法的指責。
來源:德新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