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北京-國際安全領域中的新手

2010年2月5日

本周五,中國外長楊潔篪將出席德國慕尼黑國際安全會議。中國社會科學院2010年年初發表的研究報告稱,中國已事實上成為世界上綜合實力第二強國。隨後,來自中國國內和國際上要求中國在世界安全問題上承擔更多責任的聲音越來越多。有關中國參加聯合國維和,在世界不同地區與不同夥伴舉行聯合行動的報導,不時見諸世界報端。這使得中國在世界安全政策中的角色更加受到關注。

參加國際索馬利亞反海盜行動的中國海軍士兵在武漢進行演習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回顧自2001年美國發動國際反恐行動以來,中國參與的區域乃至國際多邊安全行動,不難發現:中國這個經濟和綜合實力躍升到世界老二地位的大國,在國際安全領域中明顯還是一個新手。

東協:生意越來越火,安全合作越來越淡

2010年一月一日起,中國和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顯示中國和東南亞區域關係進入了新階段。但雙邊在區域安全上的合作,還僅限於2002年建立的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機制,包括打擊販毒、偷運非法移民,販賣婦女兒童、海盜、恐怖主義、武器走私、洗錢、國際經濟犯罪和網路犯罪。對中國海路安全至關重要的馬六甲海峽打擊海盜的多邊合作,包括了東邊的日本和南邊的印度,卻沒有包括中國。2006年年初,國際集體救助印尼泰國等國遭受重大海嘯襲擊的軍事行動中,見不到中國海軍的身影,參與行動的反倒是北京日益擔心的中國地緣對手日本和印度海軍。

東亞與南海:沒有集體,但有安全問題

鑑於中日歷史和領土問題,台灣問題和日益尖銳的南中國海領海主權和專屬經濟區乃至島嶼主權爭端不斷激化,從2004年起,中國軍方開始轉變立場,從堅決拒絕日本提出的東亞集體安全體制,逐漸走向考慮參加由美日韓牽頭,23個國家參與的區域軍事對話行動。但迄今為止,北京仍然停留在"考慮參加"階段。相反,北京和越南,菲律賓等國達成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協議沒有真正達到擱置爭議的目的,從2007年起,圍繞南海諸島歸屬,中國外交與安全政策轉向利用本身實力展示威懾力的單邊主義,這使得北京參與這一地區集體安全架構更為困難。

上海合作:變了味兒的軍演

和中國外交緊密不可分的上海合作組織1996年成立後,被認為是由北京牽頭,在世界安全問題上制衡其他組織比如北約的重要契機。2001年,華盛頓開始全球反恐,因為和中亞關係密切,上合組織之後又接受巴基斯坦,伊朗和印度作為觀察員參加,中國與俄羅斯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一度被西方看成國際反恐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但2007年八月份中俄舉行"和平行動-2007上海合作組織成員武裝力量聯合軍事演習"時,參加主力是在中亞不斷爭奪的中俄兩大國;中亞五國只禮貌性提供了配合。

2009年,當中亞五國在俄羅斯主導下,再次舉行反恐軍演時,中國只通過上海合作組織,提供資助,並未參與其中。官方新華社發表評論指出:此次軍演更多反映了俄羅斯把中亞視為自己傳統的勢力範圍,擔心西方滲透,撇清自己在中亞的介入。同樣是2009年,中國四大軍區在本國領土內舉行大規模多兵種實戰演習,在俄羅斯政治和軍事分析研究所的安全問題專家那裡,被視為是針對俄羅斯和中亞的威懾行動。

安理會:保守觀望與獨出機抒

傳統中國外交對世界安全事務產生重大影響的平台是聯合國,尤其是北京具有否決權的聯合國安理會。從2001年開始,中國在安理會中基本採取只要不涉及中國地緣根本利益的提案,北京最多表示棄權;即便要表示反對,例如在伊朗核武問題上,中國也要至少爭得俄羅斯的參與。

唯一的例外,是2008年中國駐聯合國大使張業遂強調了北京要求切實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外空軍備競賽,確保外空的和平利用。但令西方震驚的是:就在中國外交表態的前後,中國軍方兩次發射外空導彈,一次是摧毀一個過期氣象衛星,另外一次是2010年1月12日,中國進行的攔截路基導彈試驗。北京此舉很難令人相信中國會利用聯合國這個論壇,實質性參與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國際合作。

真正顯露中國參與國際多邊安全行動,並在其中扮演一個大國角色的,是2009年10月中國國防部在北京舉辦國際索馬利亞反海盜行動協調會議。2010年1月底,中國海軍首次獲得擔任多國海軍部隊反海盜行動協調輪值主席的資格,領導國際反海盜巡邏任務。

作者:一通

責編:葉宣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