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北大學生遭校方要挾發公開信 出現大字報聲援

德國之聲 中文網
2018年4月24日

中國#MeToo運動的發展,路徑非常奇怪。沒有人公開說訊息公開有錯,但要求訊息公開的人卻遭遇種種打壓。甚至這種事件就發生在中國最具人文傳統的北京大學。

China Peking Universität
北京大學又出現了大字報,這回是支持岳昕要求訊息公開、不受打壓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G. Hui/Imaginechina

(德國之聲中文網)今年4月沈陽教授事件曝光後,在他曾經執教的北大,有學生要求校方公開訊息,十來位同學遞交了《訊息公開申請表》。這難道不是一件理所當然、值得肯定的事情嗎?然而,申請表遞交人之一、即將在北大本科畢業的岳昕同學數周來的遭遇,讓人們對這個問題無法用"是"來回答,岳昕本人也不得不以發表公開信的形式,澄清這個問題並要求北大不要以"順利畢業"作為要挾。

岳昕為什麼要寫公開信?

按照她自己在公開信裡的敘述,她是4月9日早上向北京大學遞交《訊息公開申請表》的8位到場學生之一。該行動之後,"我不斷被學院學工老師、領導約談,並兩次持續到凌晨一點甚至兩點。在談話中,學工老師多次提到'能否順利畢業'、'做這個你母親和姥姥怎麼看'、'學工老師有權不經過你直接聯繫你的家長'。而我近期正在準備畢業論文,頻繁的打擾和後續的心理壓力嚴重影響了我的論文寫作。"

今年4月20日中午,包括岳昕在內的申請表遞交者都收到了校方的回復,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黨委書記宣讀了答覆信,1.討論沈陽師德的會議級別不夠記錄;2. 公安局調查結果不在學校的管理範圍裡;3. 沈陽公開檢討的內容因中文系工作失誤也沒有找到。

在中國說#MeToo不容易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B. Pedersen

今年4月初,中國高校又一例性侵事件被曝光。"長江學者"、南京大學教授沈陽被揭20年前因性侵女生最終導致該女生在家中自殺。之後,沈陽教授任職的南京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和北京大學都迅速作出回應:前兩家大學解聘了沈陽的教職。北大是當年事件的發生地。北大教師職業道德和紀律委員會發表《關於給予沈陽行政警告處分的決定》和中文系《關於給予沈陽警告處分的決定》,並給出查詢網址鏈接。不過文字中沒有具體解釋,為何對沈陽進行了行政處罰。岳昕等北大學生要求的就是公開當年對沈陽事件討論和處理等各個環節的具體訊息。

但現在得到的北大校方的結論是,出於各類原因無法找到更詳細的訊息,因此更談不上公開。申請書遞交者們對這個結果不滿應該是意料之中的。岳昕當場就說,"不能打100分"。岳昕自己也說,雖然不滿意,但交畢業文論的壓力當頭,還是以學業為重。

不過,岳昕一直堅持表示希望"完成公開訊息的最後程序"。有解讀認為,所謂最後程序便是訴諸法律手段,從而迫使校方將訊息公佈於眾。

北大不可以"順利畢業"進行要挾

4月22日輔導員深夜叫來母親探訪岳昕,之後岳昕被母親帶回家中,這才是引發公開信的導火索。

岳昕的公開信要求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必須公開書面保證此事不會對本人畢業一事產生影響",並"負責消除此事對本人學業、未來就業和家人的其他一切不良影響"。岳昕曾提到,在多次與不同級別的校方人士交流中,對方多次提到"順利畢業",這是給正處在畢業環節的自己施加壓力。校方不斷地與其母親通話,讓母親出面,甚至在深夜或者凌晨,岳昕質疑這種做法是否有法律依據。她要求學校"立即停止一切對我家人的施壓行為,向我已經遭受驚嚇的母親正式道歉並澄清事實。"

岳昕的公開信發表後,其輔導員王豔超為澄清真相在北大BBS發了短文。文章說,出於對岳昕同學的關心,周日(4月22日)下午和晚上,"我通過微信、電話聯繫岳昕同學,一直沒聯繫上。"一直到接近凌晨岳昕還處在失聯的情況下,輔導員才聯絡岳昕媽媽。之後岳昕被媽媽帶回家。

但任何一個有正常思維的人都會問,輔導員為什麼在深更半夜突然關心起一個成年的學生?在BBS評論專區,有同學這樣總結了輔導員的帖子:"我突然關心我院一個普通的本科生,為什麼關心我不告訴你。我找不到這個同學,很著急,所以我跟她母親聯繫,為什麼不報警我不告訴你。我跟她母親到了她宿舍,她就出現在宿舍了,她怎麼出現了我不告訴你。她媽媽要帶她回家,至於為什麼要帶她回家、我在找到她以後跟她聊了什麼,我不告訴你。沒事,你不告訴我,'我沒有意見'。我只是失望而已。"

公開信為什麼不得公開?

公開信發表的當天,路透社報導,北大校園內出現了支持岳昕的大字報,但很快被校警撤下。網上有評論說,這是1989年六四之後北大首次再出現大字報。媒體聯絡北大校領導,也都是徒然。

岳昕的公開信於4月23日發表在新浪微博自己的公眾號"深約一丈",但上去查閱的話,卻見不到公開信。最新的帖子也是2月22日發表的,那裡她質問人民大學校方,"為什麼校方會把同學對正義的要求,與學校互動的要求當做'有組織有預謀'的尋釁滋事呢?這個邏輯真的需要改一改了。"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