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 此次強調經濟建設的國慶閱兵,也突顯了金正恩的新戰略,既大力加強北韓的經濟發展,相對淡化了這一國家窮兵黷武的形象。閱兵開始時,數萬民眾手持花束、氣球,聚集在平壤市中心的金日成廣場。美聯社報導指出,平壤市民為此已經排練了好幾個月,能夠用不同顏色的花束組成巨幅標語,讓貴賓席上的黨政軍領導人觀看。
而那些沒能進入金日成廣場觀看慶典的首都民眾,則聚集在道路兩側,為參加完閱兵的車隊鼓掌喝彩。
中國高官出席
金正恩本人也參加了檢閱,但是並沒有發表公開演講。中國全國人大委員長栗戰書以及一些北韓友好國家的使節、特使也一同參加了檢閱。
在兩個小時的閱兵式即將結束時,金正恩突然與栗戰書一同走向貴賓席的欄桿前,一同舉起雙手向人群示意。美聯社認為,朝方此舉旨在向外界強調北京與平壤之間的緊密傳統友誼,但是習近平本人的缺席則說明中國依然對北韓有所保留。
北韓第二號政治人物、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金永南在閱兵式前致辭,強調了該國已經具備了軍事大國的地位,接下去將以經濟建設為重點,並呼籲軍隊也要協助經濟建設。而在往年,領導人在閱兵式上的致辭往往會強調北韓的核力量。
避免刺激美國
在今年的閱兵式上,並沒有彈道導彈等戰略性武器的蹤影,北韓也沒有像往年那樣在國慶日前夕舉行核試驗。而大學生、建築工人、醫護人員等花車方陣則異常吸引眼球。以往北韓的閱兵,也是由軍隊以及平民方陣組成;但是今年平民接受檢閱的時間幾乎達到了整場閱兵式的一半。這也反映出近幾個月來朝鮮半島局勢的緩和趨勢。
今年6月,金正恩與美國總統川普在新加坡舉行了歷史性的會晤。不過,在這之後,美朝雙方似乎又陷入了僵局。華盛頓要求平壤先要實現完全無核化,而北韓則要求美國先提供安全承諾,並簽署一份正式的和平協議,從國際法層面上終止1953年停火的朝鮮戰爭。
美聯社認為,北韓沒有在國慶閱兵時展示洲際彈道導彈,是為了避免在當前的敏感局勢下刺激美國。
幾天後,韓國總統文在寅就將訪問北韓,與金正恩舉行會晤。預計雙方將探討打破核問題僵局的途徑。
文山/李魚/(美聯社、路透社)
1948年9月9日建國的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已經走過70個春秋。這是「金氏王朝」的七十年,是劍拔弩張的七十年,也是令人唏噓的七十年。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Ng Han Guan二戰末期,日本投降,失去了对朝鮮半島的統治權。朝鮮半島南北分別由美、蘇託管,在三八線劃地而治。1948年,大韓民國(簡稱韓國)和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簡稱朝鮮)相繼成立。在蘇聯的支持下,北韓成為共產主義陣營的一員,北韓勞動黨一黨執政,第一任領導人是金日成(圖)。
圖片來源: Imago/United Archives International在北韓,金日成因為早年抗日經歷,被描繪成軍事和政治天才。在他未完成的回憶錄《與世紀同行》中,金日成稱自己6歲參加抗戰、8歲加入獨立戰爭。從1948年開始直至1994年去世,金日成一直擔任北韓最高領導人,掌權長達46年。他去世後,北韓當局修改憲法,取消國家主席一職,將金日成追認「共和國永遠的主席」。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JIJI Press伴隨著韓朝相繼成立,一場大戰爆發。在中、蘇支持下,1950年6月25日,北韓向韓國發起進攻,朝鮮戰爭爆發。北韓人民軍很快越過三八線向南部挺進,並在短短數天內控制了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聯合國在美國的迫切要求下,派軍支援韓國,很快扭轉了此前的不利局面,重奪漢城、控制平壤,眼見就要拿下幾乎整個半島。見此情形,中國在1950年10月出兵「抗美援朝」。此後南北雙方陷入了近兩年的激烈陣地戰。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朝鮮戰爭共歷時37個月,據估計近450萬人在戰爭中喪生。1953年7月27日,南北韓簽署了停戰協議(圖),以三八線為界,鞏固了朝鮮半島的分裂格局。朝鮮戰爭被認為是第一場代表著東西方體制對抗的戰爭。儘管停戰,但是南北雙方一直沒有簽署和平協議,也就是說,從國際法角度上兩國至今仍處於戰爭狀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北韓建國後,即與蘇聯、中國建交(圖為毛澤東與金日成),並維持著親密的關系。朝鮮戰爭後,三國之間在關係上曾經出現過一些波折,但總體上較為穩定。除了軍事外,北韓也獲得了中、蘇在經濟上的不少支援。朝鮮戰爭後的一段時間裡,北韓在經濟上一度領先韓國。1958年,北韓宣稱完成了城市 、農村生產關係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1970年,宣稱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KPA/United Archives1991年9月,北韓與韓國一起加入聯合國。然而隨著蘇聯解體、共產主義陣營瓦解,北韓在國際舞台上變得孤立。由於內部糟糕的糧食政策和缺乏外部支援,北韓在1994年至1998年間爆發大規模飢荒(北韓官方稱之為「苦難的行軍」)。由於北韓對外訊息封鎖,飢荒中的具體死亡人數外界難以知曉。據不同文獻統計估測,死亡人數24萬至350萬不等。圖為飢荒中一位營養不良的北韓少年。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K. Zellweger北韓的政治經濟體系一直由先軍政治所主導。概括來說,就是窮得叮當響,也要搞軍事。這個兩千多萬人口的國家,有120萬常備軍和600萬預備役、武警官兵,加起來佔全國人口的1/4。北韓男子都被要求參加某種形式的軍事訓練,並且在任何時刻都可以被徵召。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KCNA和中國社會一樣,北韓社會強調的不是個人而是集體。民眾們過著集體化的生活——千篇一律的集體宿舍,整齊劃一的集體舞以及閱兵式,都在強調個人的渺小與集體的偉大。
圖片來源: 2014 Julia Leeb七十年來,金氏家族牢牢掌握著北韓的黨政軍權。金日成1994年去世後,其子金正日接任最高領導人,此前金正日已在北韓高層有多年歷練。在金正日掌權的16年裡,積貧積弱的北韓經歷了飢荒和經濟危機,但分別在2006年、2009年進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核試驗。去世後,金正日被封為北韓勞動黨「永遠的總書記」。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在韓國,金大中1997年入主青瓦台,2000年開始推行「陽光政策」,希望通過和談解决朝鮮半島危機。同年6月,金大中與金正日在平壤舉行了首次南北峰會(圖),發表共同宣言。此后,朝鮮半島局勢緩和。2003年,美國、中國、日本、俄羅斯、韓國與北韓展開旨在解決朝核問題的六方會談。然而此後北韓進行了核試驗,並在2009年退出六方會談。南北韓關係也在此後再度惡化。
圖片來源: AP即便面對國際社會的巨大壓力,平壤仍然積極推行其野心勃勃的核武計劃。金正日領導下的北韓政府2005年首次宣稱擁有核武器,但當時國際社會對此普遍表示懷疑。2006年10月14日,北韓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並宣稱獲得成功。安理會一致通過了針對北韓的制裁決議,中俄均投了贊同票。2009年5月25日,北韓又進行了第二次核試驗。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KRT2009年,西方媒體報導稱,金正日已經將其子金正恩選定為自己的接班人。2010年,兩人首次一同在一次閱兵式上現身(圖)。一年後,金正日去世,金正恩全面接管權力。登上權力寶座之前,人們對金正恩知之甚少。他的確切年齡從未得到證實,有報導稱他曾經在瑞士上學。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V. Yu在金正日的葬禮上,金正恩與七位北韓黨政軍高層一起為金正日扶柩(圖),他們當時被看作是北韓政界的核心力量。然而在金正恩上台後,他進行了「六親不認」的整肅運動,七位扶靈人多半被解職,他的姑父、中朝關係中的關鍵人物張成澤更是被處決。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KCNA2017年2月,一名北韓男子在馬來西亞遇刺身亡,他就是金正恩同父異母哥哥、金正日的長子金正男。雖然是「金氏家族」一員,但金正男長期游離於權力高層之外,據稱多年來避居澳門。金正南是在吉隆坡機場受到神經毒劑VX襲擊身亡,外界懷疑是北韓情報機構下令進行了這次毒殺。目前,該毒殺案仍在審判中。
圖片來源: Reuters/A. Perawongmetha在金正恩上台後,北韓又公開進行了4次核試驗。最後一次是在2017年9月,北韓方面宣稱成功引爆氫彈。然而,2018年4月20日,突然峰迴路轉:金正恩宣佈,即日起中止核試驗和導彈試驗,並且關閉核試驗設施,表現出與國際社會和解的態度。
圖片來源: AP Graphics2018年3月,金正恩掌權以來第一次前往中國,與習近平會面。之後不久,他在5月二訪、在6月三訪習近平。與此同時,金正恩在4月27日與韓國總統文在寅舉行了11年以來的首次南北韓首腦會談,簽署了《板門店宣言》,再次表達北韓無核化的意願,此後兩人又在5月底和9月再次見面。6月12日,金正恩與美国总統川普在新加坡會面,進行「歷史性握手」。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K. Sue-Han在國際上,金正恩似乎開啟了新時代,開始了180度的大轉彎。而在北韓國內,各地依舊矗立著不計其數的領袖雕像,民眾大都佩戴忠於領袖的徽章。與他的父親和祖父一樣,金正恩被北韓國家宣傳機器奉為神明一般,享受著狂熱的個人崇拜。
圖片來源: Reuters/KCNA很多人權組織和觀察人士指出,北韓是當今世界人權狀況最惡劣的國家之一。理論上,北韓憲法賦予該國民眾多種自由,然而實際上他們在公民自由和政治權利方面嚴重受限。北韓對外部訊息進行嚴格封鎖,國內密佈關押政治犯的勞改營、黑監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曾就北韓人權狀況進行調查,在2014年2月發表了長達400頁的報告,對平壤政權提出嚴厲批評,稱北韓當局犯下了反人類罪。
圖片來源: da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