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北韓想創造既成事實」

2013年5月1日

朝鮮半島局勢未來將如何發展?開城工業園區這個項目是否就此宣告終結?美韓聯合軍演結束後,半島能否重歸平靜?北韓問題專家波爾曼對此一一作出預測。

A woman runs on her way to catch a trolley bus in Pyongyang, North Korea, Thursday, April 11, 2013. A sign behind the bus reads: "Let's Uphold the Military First Revolutionary Leadership of the Great Comrade Kim Jong Un With Loyalty." (AP Photo/Alexander F. Yuan)
Bus in Pjöngjang Nordkorea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

(德國之聲中文網)

德國之聲:幾個星期以來,北韓政府方面幾乎每天都會發出新的威脅--不過這兩個星期似乎朝鮮半島局勢平靜了不少。為什麼?

波爾曼:我想,原因主要在於,即使是北韓方面也不能長期維持高度緊張的狀態。他們特意堅持到了4月15日,北韓開國領袖金日成101歲誕辰之際,為的就是能理直氣壯地說:我們對以美國為首的敵人予以威懾,顯示了我們的實力。對於北韓政府尤其是金正恩來說,主要目的就是平穩渡過這一紀念日。我認為美國國務卿克裡在4月15日之前對韓、中、日三國的訪問也為局勢的緩和作出了直接貢獻--因為他釋放出了美方願意對話的訊號。這就使得北韓陷入被動,很難再繼續這樣囂張下去。

另一個因素,可能也是被媒體有所忽略的因素:在臨近4月15日的時候,北韓最高人民會議召開了一次重要的大會,做出了一些重要決議,其中甚至有可能包括告別所謂"軍事優先政策",轉為更注重經濟發展的路線。可以猜測,這一段時間朝鮮半島劍拔弩張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平壤高層要對外製造一種高度緊張的氣氛,以對內維持民眾的團結,實際上是為了給實行一種在軍事和經濟之間更加平衡的發展政策鋪平道路。

北韓專家波爾曼圖片來源: FES

這種一方面挑釁和戰爭威脅接連不斷,另一方面又發出緩和訊號的循環游戲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了。金正恩是在全盤繼承他父親和祖父的路線嗎?

在這個問題上,觀察人士意見不一。我個人也不能確定,這是否真的為北韓慣用的行為模式。一方面,是因為金正恩製造緊張氣氛和發出威脅的方式的確比他父親和祖父在位時要更加極端和冒險;另一方面,也因為我們現在所處的形勢--我指的是關閉開城工業園所造成的後果的確在實質上超出了以往的做法。此外,北韓不管在軍用還是民用核能發展方面,都絲毫不肯鬆懈,他們是希望造成既定事實,然而同時也將自己帶入了一個艱難的處境。

美國和韓國年度聯合軍事演習在多大程度上加劇了過去一段時間朝鮮半島局勢的緊張?

一方面,美韓兩國不願因北韓的威脅而產生動搖、更改軍演計劃,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時我認為,美國方面在展示軍事威懾力上也的確做得有些過頭,比如在朝鮮半島及周邊增加各種軍事資源部署,其中也不能排除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這就等於迫使北韓增加其攻擊性的言論,因為這個國家其實一直感覺自己深受美國威脅。美國也認識到這一點,並開始走出釋放緩和訊號的第一步--比如剛才提到的克裡東亞訪問之旅。即使美韓聯合軍演的確常常被北韓拿來作為挑起緊張局勢的藉口,但這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雙方表現得都不夠富有責任感。

讓我們再來談談開城工業園區,那裡已經停產將近一個月了。前兩天,最後一批為數不多的韓國工人也離開了那裡。專家預測,這個經濟特區也許真的面臨終結。如果真走到那一步,他會帶來怎樣的經濟損失以及政治負面影響呢?

經濟損失肯定是不小,但還是比較一目瞭然。韓國企業在開城每年創造的營業額大約在不到10億美元。如果開城徹底關閉,北韓每年可能損失大約8000到9000萬美元。這也就是在那裡工作的北韓工人所領取的薪水。他們薪水中一大部分都要上交給國家。

美韓聯合軍演圖片來源: Reuters

而相比之下,政治上的損失就要大的多,因為開城工業園區是韓國"陽光政策"時期的產物,它具有一定的試驗田性質,有可能會成為未來南北經濟逐步相通融合的一個模式。然而,即使很多人現在預測開城要完了,但我們不能排除的一點就是:一旦政治環境發生變化,韓國若願意走出和解的第一步,有足夠的耐心去敦促開城工業園重新開放,那麼局勢還是可以轉變的。當然,也許開城真的已經走到了盡頭,未來也不會再有任何的合作模式,這也是有可能的。

波爾曼(Christoph Pohlmann)是德國艾伯特基金會(Friedrich-Ebert-Stiftung)駐首爾首席代表。

採訪記者:Esther Felden 編譯:雨涵

責編:張筠青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